燕麦、马车与吃肉的关系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蔡非2020-03-16 08:59

疫情导致武汉封城。这段日子,饭菜虽然没有问题,但菜品毕竟没有正常生活状态下来得丰富、便捷,包括我在内,不少武汉人想痛痛快快地吃一顿红烧肉都要思前顾后。

索性来说说吃肉的历史。

在我国明代以前,当时的英国农民饮食结构和中国农民非常相似,都是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为主,猪肉和酒被视为奢侈的美食。

中世纪英国有一项传统:当儿子继承家庭的土地等财产后 , 要与退下来的父母达成一个“赡养协议” ,说明财产继承的情况和养老标准。协议中常有被赡养者应得到的“食物与饮料”一项 ,这为当时的农民食物内容和质量提供了确切的资料。

当时英国老人的供养标准是每年得到12蒲式耳大麦,折合到每天大约是1.2升。

而在中国,明代清代的口粮标准比较一致,无论民间口粮还是政府救济灾民,通常都是成年人每日一升,可以说和英国差不多。

到了14-15世纪,即我国明朝中后期,英国农民的生活水准开始提高。15世纪的英国农村,在农忙时会雇短工,由于是高强度体力工作,于是会供给肉食,每两磅面包就配一磅的咸猪肉,肉的配比相对150年前增加了接近10倍。

这个时候就和中国拉开差距了,要知道一直到18世纪,在生活水平最高的江南农村地区,同样是农村雇工,饮食标准是“夏秋一日荤二日素,春冬一日荤三日素”,即夏天和秋天每三天开一次荤,春天冬天是每四天吃一次。

“荤”一般是指鲎肉,猪肠,鱼。而且分量也不多,一斤猪肠要分给五个人吃,18世纪江南农民吃肉的水平无疑落后于15世纪的英国农民。

请注意,以上情况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 没有蒸汽机、电力、化肥这些东西,英国人是怎么做到的?

一般认为,英国农业方面的变革发生在1750年以后,所以15世纪英国农民能吃到肉,并不是农业亩产方面有什么很大提高。

那时候英国农民生活改善,其实要感谢两样东西的普及:燕麦和马车。

在12世纪,英国农民和中国农民一样以牛为主要生产工具,马匹并不多见。

但在这之后,一种新的耕种方法“三田制”从英国中部南部农业区开始普及。

故名思义,三田制的意思是把田地分为三等份,第一份种小麦,另一份种燕麦,第三部分荒着恢复肥力。到第二年再轮换。

这样做的首要好处是小麦和燕麦收获季节不同,让英国农民不再有断粮的风险。次要好处则是燕麦解决了大牲口的饲料问题。

在解决了饲料问题后,欧洲的农民开始大胆养马。整个国家的马匹数量都在增加,甚至像伦敦附近的农民,开始主要以种植燕麦为业,他们种植的燕麦用来供应城市中激增的马车所需。

燕麦与马的普及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养马的成本比养牛高,但马在耕作中的效率比牛高,17世纪的统计是牛每天能耕0.4公顷,而马却能耕作0.5-0.6公顷。

二、养马的用途广,既可以耕田,也能把收获的粮食运到市场上去卖,紧急情况时还可以骑着当快速交通工具。

三、由于马车的速度比牛车更快,于是扩大了农民的出行范围,农民可以在不同的市镇间选择,哪家收粮价格高就卖给哪家,等于提高了谈判能力。

四、由于燕麦的产业化和大量种植,间接降低了市场上肉食的成本。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一定非得在农业亩产方面下功夫不可,英国人在工业革命前,通过用马替代牛的方法,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效率,或许对我们理解今日世界的形成提供了启示。

责任编辑: 王焕城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