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禾:十几年如一日约稿 催生百万文字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陈嘉禾2023-11-17 05:58

陈嘉禾

2010年2月,我正在一家证券公司的研究所上班,桌上的电话响起来:“请问是陈嘉禾吗?我是证券时报的编辑陈刚,我看你研究报告写得挺有意思,想请你给我们写稿子,你有没有兴趣?”

在电话里,我当即应允。在投资业内,证券时报是著名的“三大报”之一。而我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当天的报纸。能给这样的报纸写稿子,怎会不乐意?

第一篇稿子并不长,1000余字而已,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结果这一写,到今天就是14个年头。当时以为只是工作之余的小打小闹,今天已经成为了我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这14年里,证券时报的约稿,成为我写作最重要的动力。而这些约稿,也让我的投资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

要知道,人的思路,很多时候光靠自己想,是不容易想清楚的。中国古人说“闭门造车”,就是说的自己憋在家里一个人瞎琢磨,搞不好事情。思考的最好方法,是一边想,一边和别人讨论,最好一边还把自己的思路写出来。如此,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楚。

而证券时报找我写的约稿,恰恰成了促进我理顺投资思路的最佳机缘。在这14年里,在一茬又一茬编辑的督促下,我给证券时报写了500多篇稿子、上百万字。这些文章中的一部分,还交出版社集结成书,累计编成了5本投资书籍。

在这14年里,我写过资本市场的方方面面。有关于价值投资理念的,也有关于市场波动分析的;有关于投资机会挖掘的,也有关于价格风险提示的;有关于宏观大局分析的,也有关于具体商业规律探讨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到当年写的这么多文章,我有时候自己都不敢相信:当年怎么想起来写这些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证券时报的约稿,我绝对不可能写出这么多文章,也不会努力去思考这么多事。所以,与其说我在给证券时报写文章,不如说是证券时报信任我的工作态度,给我布置了投资研究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以后,我的投资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

与此同时,借助证券时报的坚实平台,我的文章也有幸触达到了更多读者。通过阅读,这些读者得到了投资上的启发,不少读者也找到我交流投资想法。从这些交流之中,我们都获益良多。

而在一些资本市场的关键时刻,证券时报恰到好处的约稿,更让我写出了一些在当时影响了市场、事后来看分析比较到位的文章。比如,在2021年1月,我在一篇题为《资本市场没有永动机》的文章里,适时指出了市场上基金抱团股太贵、将来可能存在巨大的风险。在之后的几年里,这种风险暴露无遗。

在写下这几百篇文章、上百万字以后,我偶尔会遇到读过这些文章的读者。其中不少人都觉得,这些文章没有白看、很受启发。每到此时,我就越发感激证券时报:没有这十几年如一日的约稿,我哪可能写出这么多文章、读者们又从何看起呢?

证券时报创立于1993年,到今年已经整整30年。而我也感到万分荣幸,能够在这其中的14年里,承蒙不弃,一直为证券时报和它的读者们,写下我对资本市场的点滴思考。由衷祝愿证券时报越办越好!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责任编辑: 孙孝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