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刘鸣镝:中国宏观经济将继续复苏 当下是做多的时间窗口
来源:中国基金报2023-11-06 09:28

中国基金报记者 叶诗婕

11月1日,由中国基金报主办,信达澳亚基金、泓德基金、橙新闻特别支持的“人工智能驱动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2023中国基金报金融科技论坛”在中国香港举行。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发表了题为《外资看中国:宏观回暖下展望中国股市》的主题演讲。

刘鸣镝表示,地缘政治风险以及长周期资产价格下行所带来的经济调整,是当前外资最关注的两大因素。展望四季度,随着中美关系边际趋稳,市场看到较清晰的指引,中国宏观经济继续复苏,部分龙头企业盈利预期转好,摩根大通看好四季度中国股票市场的表现。她强调,目前是做多的时间窗口。

外资关注两大风险因素

刘鸣镝表示,地缘政治风险以及长周期资产价格下行所带来的波动调整,是当前外资投资中国最关注的两大因素。

地缘风险方面,刘鸣镝表示,这是几乎所有外资客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但又难以找到确定的答案。在俄乌冲突之前,这一风险易量化,属于小概率的长尾风险,但在俄乌冲突发生后,出现了相关头寸归零的后果。

“这一风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出现相当明确的指向才会逐渐淡化。”刘鸣镝表示,由于地缘风险的升高,从资金流向看,在亚太地区,去年是印度受益,今年则是日本受益。

对于长周期资产价格下行所带来的波动风险,刘鸣镝表示,目前市场较为关注这一风险将通过何种形式调整出清、调整周期有多长。她进一步表示,鉴于股市在2021年一季度见顶,房价、房屋销售也在当年见顶,因此,处于眼下这一调整期中,投资人都在思考,可否将其与美国2005年房产见顶之后的调整类比,抑或与日本1989年股市见顶、1992年房市见顶,此后通过20年的调整期达到稳态进行比较。

刘鸣镝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内地股票见顶估值较低,PE只有18倍左右。而日本在第一次见顶的1989年,股市的PE在49倍;在第二次见顶的1994年,股市PE则达到64倍;此后直到2003年,股市PE才降至16倍。“中国内地股票的调整已较快速且充分。”

她进一步分析道,就房产而言,1992年日本见顶时,其房产价值为当时GDP的3倍,美国在2005年则是1.8倍,中国内地在2020年是2.5倍。内地的顶部水平较低,且停留在2倍以上的交易时间段也较短;人口方面,2023年~2025年,中国内地有住房刚改需求的人口预计会增加2000万,若按照一户三口之家计算,将有700万的刚改需求。基于此,她预计中国内地房产此轮调整将在2024年至2025年见底,随后可达到稳态。

刘鸣镝称,不确定性料将出现在2026年~2030年间,届时刚需和刚改人口预计将出现下降。

关于风险调整出清的过程,她认为,在不同经济体,都会出现一些过度投资、资产价格见顶后出清的过程,包括破产、失业、债务无法偿付等情况。尽管这一过程较为痛苦,但新的事物也会出现。若这一过程发生得较快且有序,那么,相应的负面影响持续时间就会缩短。

刘鸣镝表示,市场期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出台化债等相关政策细节,而从中期结构性角度来考虑,投资择时的关键是出清的时间及步骤。

当下是做多时间窗口

展望四季度,刘鸣镝表示,随着中美关系风险得到一定的释放,市场看到较清晰的指引,中国宏观经济本身料将继续复苏,摩根大通在10月底对MSCI中国指数从平衡市转为看多。

她表示,某些龙头企业的盈利预期正在转好。尽管过去12个月增长与将来12个月的预期差在二季度已经出现好转,但市场并未给出正回报的表现。目前MSCI中国指数的整体估值是低于历史平均水平0.7个标准差。当估值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一个标准差时,通常是市场的“大底”。至于仓位方面,刘鸣镝称,目前摩根大通对银行、地产相关材料、交通运输业等三个行业持低配观点,其他行业均持标配到多配的观点。

对于股票会否成为内地家庭的重要资产,刘鸣镝认为,从全球股市来看,若股票持有比例若达到家庭整体资产配置的10%,那么,投资者就会对上市公司提出更为具体和严格的监管要求,而现在股票占中国家庭资产的比例还在7%~8%,今年以来,已经观察到类似诉求的提出。

此外,刘鸣镝分享了在覆盖不同亚太市场时的两点观察。第一,内地上市企业的利润率偏低。美国标普指数的利润率在11%~12%,在亚太市场,中国最低,不到5%;日本次低,在5%~6%之间;除泰国以外,其他南亚、东北亚市场的利润率都在高个位数或低双位数之间。刘鸣镝解释道,如果一个企业只有1%~5%的纯利润,那么,其日常运营是较为紧张的;若有7%~15%的利润率,就可以投资、再生产和提高效率;如果定价和利润太低,就无法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投入。第二,在公司层面,企业在创新创富后如何持续、平衡投资增长,营业额增长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对二级市场的股东极为重要。

对于人工智能(AI),刘鸣镝认为,AI是今后十年重大的投资主题及机遇,即使细分赛道热点每几年会转变,站在舞台中央的公司会不一样,但从算力到应用,产生对传统行业具有颠覆性的AI企业是必然的。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