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针对最近高校食堂里接连发生两起“鼠头”相关事件,国务院食安办约谈了河北唐山、江西南昌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因“鼠头鸭脖”等事件,两地政府主要负责人被约谈)。
今年6月,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鼠头鸭脖”事件,因为“反转又反转”被全网玩梗嘲讽,让大家印象深刻。仅仅四个月之后,华北理工大学食堂又现疑似“鼠头”异物。
如果说一次是偶然,那高校食堂一而再再而三地翻车,就不得不从落实生产与监管制度这个根儿上找找原因了。
从这次国务院食安办的约谈以及过往文件来看,校园食品安全这事儿,是由学校自身,加上市场监管、教育、公安、卫健委等多个部门一起管的。
如果把办好食堂看成是一场体育比赛,高校就是参赛的运动员,各个监管部门就是裁判。要想把比赛顺顺当当地搞好,运动员和裁判都得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目前我国高校食堂的运营,主要是这三种模式:学校自营、校企联合经营、外部企业承包。一般出事儿较多的,是第三方承包的食堂。但是,无论是哪种模式,这食堂归根到底是在高校里面办的,吃饭的也是高校师生,高校自然有责任把食堂管好。
可偏偏,不少高校对后勤,尤其是食堂这块非常不重视,既没有完整的管理机制,也没懂行的人才。原因不难理解,毕竟,在中小学,家长对孩子吃饭的事儿更上心,如果学校食堂不干净,家长一定会问责到底;可上了大学,孩子远离家乡,又是个“大人”了,家长过问自然也就少了。就算孩子抱怨几句,家长多半也会多打点生活费,让孩子出去开个小灶,改善下生活。
因此,部分高校平时对食堂“一包了之”,安心做个不闻不问的甩手掌柜。学生的反馈、投诉,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无的放矢、无力改变;一旦出了事儿,闹出个大新闻,就把责任全部推给承包商,解约了事,事后道个歉,“我错了,我下次还敢”。何况,对于高校自营的食堂,高校的管理属于“自己查自己”,难免产生包庇、掩盖。
干净清白的比赛,不能光指望运动员的自律,裁判的监督同样重要。
从国务院的规定来看,要管好校园食品安全,最核心的是市场监管部门,主要管食品安全;其次是教育部门,管的是高校;公安、卫健委等责任稍轻,但也跑不掉,该帮忙时得帮忙。
而现在高校食堂的问题就是:虽然有好几个部门裁判,可每个裁判都搞不清楚自己该管什么、怎么管。各个部门之间还想着互相推脱,想着“我这里没管住,自然有别人来管”,导致最后变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喝。
食品安全问题,本属于市场监管部门的“专业领域”。但和街边普通饭店不同,大学食堂位于高校内,隶属于高校,是“别人家的地盘”,市场监管部门管得反而少了。
大多数时候,市监局每季度例行检查一次,加上一些不定期抽查。据上海某高校后勤人员透露,实际上很少抽查,除非出了食品安全的新闻;而且在检查中,指导多、惩罚少,食堂也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
同时,本该管好高校的教育部门,也没能管好学校的食堂。对于教学、后勤这些日常、琐碎的工作,教育部门没办法面面俱到,通常是交给各高校的领导,校领导再交给下级部门,教育部门在旁边监督。
但实际上,个别教育部门“过度善良”,相信学校能自己管好自己,学校说什么信什么,日常监督只是走个形式,去食堂晃一圈就算完。
就这样,尽管监管方很多,但高校食堂依旧办不好。归根到底,还是大家对大学生吃饭的事儿不够重视——没把食堂看作高校内部管理和品质的“软实力”。饭好不好吃、干不干净无所谓,便宜、管饱就行了……
可恰恰就是这不起眼的食堂,能体现出学校的人文关怀,也是学生衡量幸福感的标准之一。一些高校还把食堂当作了招生宣传的手段,有人在评论区“感慨”:“早知道好好学习,好学校的食堂都不一样”。
现在的大学生不容易,拼绩点、拼实习,是时候好好管一管高校食堂,让他们能舒舒服服、经济实惠地吃个好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