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112期靠着“两把枪”活下来!“科创板第一股”创业14年完成两次跨越

成立14年来,华兴源创突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改变了我国在LCD与柔性OLED触控检测领域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与苹果、三星、夏普、东芝、京东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华兴源创。

第112期

靠着“两把枪”活下来!“科创板第一股”创业14年完成两次跨越

成立14年来,华兴源创突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改变了我国在LCD与柔性OLED触控检测领域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与苹果、三星、夏普、东芝、京东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华兴源创。

通过这两年的技术积累,我们慢慢向从平板拓展到半导体领域。其实半导体领域在国外发展得已经非常成熟,它需要的研发投入相当大。应该说在进口替代的过程中,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应该说对整个华兴源创来说,我认为上市是一个开始。

证券时报:网上有人将华兴源创的名字总结成“中华复兴,源于科创”,这个名字背后的寓意是什么?

陈文源:其实公司2005年注册时就叫华兴源创,当然这里面有一些寓意,首先说“源创”。当时整个LCD显示行业,从研发到材料、技术、工艺、设备,基本上都被国外垄断——不管是电视还是手机,这个市场无比巨大,但中国人只能做简单的装配。

作为学电子出身的人,我觉得使命所驱,要成为一家在国内至少能做检测技术的企业,“源创”就这么个想法。在“源创”前面加上“华兴”,因为我们是中国企业,也希望公司能生存下来、兴旺发展,公司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证券时报:请介绍下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在哪些关键环节做得比较好?发展过程中有特别的故事可以分享吗?

陈文源:我们公司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生存期,也就是2005年到2010年,一开始我们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华兴源创当时就靠“两把枪”,第一把是螺丝刀,第二把枪是电烙铁。当时整个中国液晶非常巨大,国外巨头也纷纷在中国来投资建厂,而液晶屏制造过程中需要的一些技术服务需求也非常巨大。

华兴源创在成立时,就是给客户提供非常快速的技术服务。我们先从修理开始,然后再给对方做维护,就这么度过第一个阶段,靠着“两把枪”活下来了。

其实就在“生存期”,华兴源创的研发也在发力——不能只做周边产品,我们也要拥有核心技术。通过跟客户的接触,包括在技术上的沟通交流,我们开始掌握一些核心技术,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我们把围绕液晶屏后道模组的检测设备做出来了,这是第一个阶段比较值得回忆的。

第二个阶段就是成长期,也就是2011年到2014年,我们着力于技术积累、人才积累、客户积累,把这“三个积累”作为公司的主要的发力点。在客户积累上,我早年有一段留学日本的经历,而当时液晶行业核心技术、材料、设备基本上都掌握在日本和韩国。我在和客户沟通的时候效率比较高:技术也能谈,商务也能谈,我们初期的客户积累基本上都是国外顶级企业,包括液晶之父夏普,还有松下、东芝、三星等等,我们是伴随着这些世界顶级的液晶大厂成长起来的。在人才积累上,大学里并没有液晶检测技术这么一个专业学科,所以我们这方面其实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当时给人才的一个要求,就是要从现场出发,你不去客户的现场,是做不出好产品来的。在技术积累上,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发展得非常快,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但最终一步一步跨过门槛,还是比较幸运的。

第三个阶段就是2015年以后,整个我们设备,原来液晶行业虽然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它以前还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人员进行组装和检测。我们就从帮客户提供手动检测设备,到半自动检测设备,如今又提供全自动检测设备。这块对公司来说的发展还是蛮有帮助的,我们完成连续两次跨越。就这两次关键跨越企业就成长起来了。

永远跟着客户最新功能做开发

证券时报:请陈总介绍一下,目前国内面板检测行业的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华兴源创在行业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陈文源:国内显示行业从2000年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时间了。应该说在整个LCD行业中,中国拥有了完整的核心技术,这块市场也日趋成熟,它的增长应该说逐步涌现的。

应该说,平板行业发展到三年前开始,也就是柔性OLED产品被三星突破量产技术后,整个产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因为未来的整个智能手机就不是单单的就是说一个手机,而是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比如在穿戴上更加柔性、屏幕可折弯等等。目前LCD中国人已经基本掌握全部技术,但OLED才刚刚开始,所以说这个行业国内近两三年投入巨资,在整个国内有15条6代的柔性OLED产线。从研发到制造到最后市场端,应该说才刚刚开始,所以说未来的增量我们觉得是来自于存量,存量正好在发生比较大的产品结构的变化。

证券时报:OLED的检测的设备要求是不是更高一些?

陈文源:我认为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更多一些、更高一些。首先是更多,原来LCD没碰到的:弯折,原来检测不经过弯,而现在要过弯。其实很多电上的、光学上的、物理结构上的,这就多出来了。OLED检测要求其实也更高,随着5G时代的到来,它对刷新率,包括我刚刚谈到的一些OLED本身,它设计供应商产生的就像DEMURA这种设备,原来是没有的,现在出来了。我相信未来还有更高的要求。

证券时报:公司的客户以国内外的一些大型企业为主,营业收入受单一客户采购的影响比较大,像2017年销售收入增长很快,然后2018年又下降了,陈总怎么看待这种波动?

陈文源:其实这个行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近两年我们完整的看LCD行业也是如此。那么如何来对抗波动,我觉得需要花心思来考量。现在手机大概一年要做到十几亿台,总量市场在增加,但只是慢慢在增加。我们从增量市场上来看的话,它的产品结构以及检测的要求都在变化。如何对抗这种波动,第一,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我们不仅仅局限在平板上,还拓展到半导体。

其实半导体领域很广,像集成电路,还有一些传感器。我举个例子,在传感器这方面,其实未来对整个智能手机来说,其实它带来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的很多客户其实并不是一个手机厂家,比如我们比较高端的客户苹果,确实它的占比比较高,但是他不只是设计或者说制造品牌,它还是芯片公司、系统公司。所以我们争取打入客户更广的领域里,苹果有一款BMS电源管理芯片,我们在这上面获得了突破,也完美的完成交付,量产销售订单能做到大概3亿元左右,这是对抗波动的手段之一。

对抗波动的手段之二就是研发。我们的研发分成两块,一是跟随式的,就是跟着客户明年新产品所需要的检测技术,这属于短平快的动作。当出现波动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侧重主动式的储备,我们是把波动也变成公司向前发展的动力。

证券时报:公司是如何进入苹果的供应链的?

陈文源:苹果公司在消费电子产业的影响力人所共知。作为全球知名企业,苹果公司对供应商的筛选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我们也很荣幸能够陪伴我们的客户一路同行。乔布斯发明苹果手机是在2007年,那时苹果手机的液晶屏就来自我们的其中一家客户:夏普。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大概在2010年左右,在松下和东芝的一家合资公司中,我们的一台设备被苹果看到了,然后苹果就通过日本客户去找到了我们。当然因为苹果要求比较苛刻,所以我们近一年时间完成严格的技术评判、体系认证等,最终在2013年,也就是苹果量产的那一年正式开展合作。

证券时报:今年来自苹果公司及其产业链的收入占比是多少?据说苹果明年会推出新产品,我们在这个新产品里面会不会有一些地位?

陈文源:大客户占比多少,要到年报的时候才会出来,也快了。不管是苹果还是其他厂家,我们永远是跟着客户的最新功能去开发,我相信智能手机在2020年、2021年新技术、新应用会越来越多。一直以来,苹果公司直接采购和产业链对公司的采购,占据了公司销售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未来我们将严格按照科创板信批规则进行披露。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在半导体新领域的投入,为公司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苹果公司新产品是否能够带来新的设备需求,主要取决于苹果公司产品的销售情况,我们也在拭目以待,我们有信心能够满足客户的产品及技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