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历经349年持久不倒依然枝繁叶茂,但如今的同仁堂又在面临新的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从公司业务来看,原材料进入新一轮的上涨周期,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品质、利润,又要保证合理价格。另一方面,药品质量监管的标准和力度直线上升。
目前公司已经在海外建立了80多家门店。去年海外收入已经达到公司总收入的近10%。国药发展势头较好,未来海外收入占比还会进一步增加。
同仁堂生产车间
创新与传承
何伟:您认为,目前医药行业面临哪些“新常态”?随着《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以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公司面临哪些机遇?公司通过哪些部署紧抓这些机遇?
刘向光:药品质量监管的标准和力度直线上升,这应该是未来行业监管的常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随着医改的持续推进和深化,在治疗慢性病、老年病、预防性治疗以及改善健康水平等领域中,传统中医中药愈加体现出其独特价值和有效性。
“一法一纲要”的实施更是确立了中医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输出,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机遇和挑战并存,公司继续深挖主业,在传统中成药的深度研发和新产品开发上做足功课,借助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子公司同仁堂国药借助“一带一路”,在海外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产品在海外市场落地生根。
何伟:在“变与不变”这个问题上,同仁堂将如何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平衡?
刘向光:1997年上市,同仁堂进入资本市场,同时把传统国有老字号向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方式转变。从2000年起,公司陆续分拆科技公司和同仁堂国药香港上市,不断深入海外市场,实现海外和国内的融合。
公司目前还面临着市场的深度挖掘和空白市场的填补,包括运用互联网等手段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同时公司工业布局也要不断调整和推进,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也要有序结合,此外还包括产业升级,这些都是同仁堂的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确保公司安全运营,逐步发展。
目前,上市公司机制、体制都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到位,目前较为适应市场要求。上市公司经营环节、生产环节都达到了行业整体发展的要求,经营环节在薪酬、机制等方面都基本市场化,员工整体状态较为稳定。股份公司目前从内部体制、机制,包括薪酬等方面的压力不大。未来同仁堂的改革,还要依照国家政策的要求而定。
何伟:优质公司的发展往往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前后,同仁堂也曾出现过短期业绩滑坡。公司当时通过哪些部署,最终渡过难关?回头来看,在保障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教训和经验?
刘向光:2006年,公司经营管理因为粗放而引发的问题暴露出来,也对公司品牌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公司当机立断,着手纠正。除了在人员队伍和组织架构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外,明确了经营质量、资产质量并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四个质量并重的原则,财务指标里重点考核净利润和现金流,确保企业经营安全至上。并因此进一步确立了同仁堂发展的路径是“做长、做强、做大”,以安全运营为首要,确保基业长青,在此基础上修炼内功,提升竞争力。
规模的扩大一定是以扎实的经营质量为前提,不盲目做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速度和质量始终是一对配比难度很大的指标,尤其是在上升通道中,很容易出现“一快遮百丑”,因此时时自省,用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和可量化的指标来检视、控制运营风险,确保企业安全运行,这是非常必要的。
何伟:同仁堂上市近22年,市值增长近40倍。对接资本市场,给同仁堂带来了哪些优势、哪些改变?作为A股“现金奶牛”,分红一般会考虑哪些因素?
刘向光:随着改革的推进,作为传统老字号,应该学习、借鉴先进的发展模式,当时同仁堂实现了传统治理模式向法人治理模式,这是一种根本转变。近些年来,同仁堂发展体制机制以及产业升级都带来巨大变化,管理理念也得以转变,这些都得益于上市。
踏入资本市场,有了资金的支持,同仁堂可以实现一系列战略构想和战术实施。借助资本市场我们大力推动产品市场的提升,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在产品推广和市场拓展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认知优势,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良性发展。同时作为公众公司,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严格规范的公司治理、以及一言一行都会被公众视野高度聚焦的公司形象,成为公司的责任义务。正是因为投资者和消费者这样高度的关注和期许,让我们不能轻率。我们的企业文化要求“四个善待”,其中之一即是善待投资者,我们理解这个善待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不辜负股东的信任,要把公司经营好,另一个就是尽可能地要回报股东。因此我们首先在经营层面就是注重净利润和现金流,这样始终保证给股东有现金分红,分红比例当然视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的利润情况而定,同时考虑未来发展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