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企业,海南橡胶(601118)拥有海南岛近一半橡胶林。面对行业低谷期,海南橡胶围绕“内稳外拓、精农强工、科技支撑、金融保障”的十六字发展方针,积极改革、逆流而上。控股股东作为海南最大的地主,公司又将如何受益自贸区发展?
高峰:今年海南被确定为自由贸易实验区,要稳步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请问公司将如何受益?
李奇胜:海南被确定为自贸区,这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具体来看,我们将在两方面充分受益:一方面是有利于加强橡胶主业。我们橡胶产区很多都在东南亚,非洲也有少量产出,随着国际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未来公司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以及金融“走出去”力度将更大。同时,我们可以依托国家政策,将拥有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和行业标准制定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资源控制量的增加,我们在市场的话语权也将增加。
另一方面涉及土地资产。作为国企,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维护好海南的生态,形成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我们旗下一些区位条件优良的土地资产,未来可能会涉及自由贸易区或试验区的开发、建设,比如为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热带高效农业示范区、热带农业的科研中心等项目提供用地支持。我们在积极配合自贸区建设的同时,也将寻找机会发展壮大公司。
胶价维持低位震荡
高峰:作为中国橡胶行业的龙头,海南橡胶有哪些核心优势?
李奇胜:海南橡胶从事橡胶生产加工的历史悠久,得益于中国需求占全球橡胶市场需求的近一半,我们作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贸易、资源等方面有先天优势。相比国内其他橡胶企业,我们在技术、人才、品牌等方面优势突出,产品价格相比同类的售价普遍要高一些,最突出的是拥有全产业链优势,业务涵盖了橡胶的种植、初加工、深加工、物流、仓储等多个环节,这样的全产业链橡胶企业在国际上也比较少见,因此,我们整体竞争力较强。
高峰:今年天然橡胶市场继续供过于求,请问如何看待这一情况?
李奇胜:目前橡胶市场整体不乐观,呈供过于求的格局,这主要是源于胶园生产能力充分释放。在2011年胶价突破4万元的行业景气期,越南、泰国等东南亚植胶区大量植胶,经过几年生长,近期形成了一个高产期,导致供应短期快速上升;当然,需求每年也在上升,仅轮胎对于橡胶的需求每年就有5%以上的增长,但是需求增速赶不上供给增长。上半年各大交割库、仓储库库存量都达到了历史高位,胶价一度下跌到1万元/吨左右。
供过于求带来的价格下跌对橡胶产业冲击较大,现在全球主产国都在采取一些措施来调节供给,泰国曾呼吁暂停割胶。就市场本身而言,随着胶价持续低迷,许多经营者割胶意愿不强,新胶供应也会相应减少,未来供橡胶的供给与需求将逐渐趋于动态平衡。
整体来看,我们对橡胶市场不是太乐观。影响胶价的因素很多,包括国际国内的经济大环境、贸易政策、汇率等,供需关系只是一方面,。另外还有一些金融资本活跃于其中,有可能因某个概念或随机性事件,资本炒作橡胶价格涨到1.5万/吨、2万/吨,一旦胶价回升,大量的成熟胶园可能又开始大量割胶,市场将重新陷入供过于求的局面。
海外并购稳步实施
高峰:公司控股股东这些年一直在做海外并购,现在并购进展怎么样?
李奇胜:这些年我们主要是通过控股股东海南农垦集团实施了多起海外并购,相对来说比较成功,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
2012年,控股股东并购了全球最大的橡胶贸易公司R1国际(R1International Pte Ltd.),现在我们上市公司停牌重组,就是大股东要注入这一资产。去年,我们又通过大股东并购了印尼最大的橡胶加工企业KM公司(PT.KiranaMegatara),还有KM公司在新加坡的销售商(ArchipelagoRubber)。R1 国际是橡胶贸易领域的龙头,KM企业是橡胶加工的龙头,都是行业内非常优秀的企业,一系列并购将奠定海胶在国际橡胶市场格局里的龙头地位。
我们下一步还会进行一系列的并购,核心仍然是橡胶产业,但是也不排除其他成长性较好、与橡胶相关的一些产业,对于那些与橡胶行业隔得太远的资产,我们一般不考虑并购。
高峰:去年年底,控股股东海南农垦集团承诺在五年之内让上市公司体系外的橡胶优质资产市场化注入,您刚才也提到当前停牌是大股东将注入资产,能否具体介绍相关情况?
李奇胜:控股股东海南农垦集团对上市公司一直都是积极扶持。当初以控股股东名义收购资产,初衷也是为了支持海胶做大做强,毕竟上市公司直接收购存在一些风险,通过控股股东收购,有助于降低风险,培育盈利点。控股股东承诺,近五年内会把所有与橡胶相关的资产都装进海胶,这个承诺不会改变。这次停牌也是实践这一承诺的具体表现之一。
对于印尼的KM公司及其新加坡销售商,资产质地比较优良,海南农垦集团已承诺,将这两家企业交由海南橡胶托管,并在30个月内注入。如果能顺利注入,将明显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