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49期上市9年,业绩增长5倍,安科生物的愿景是打造百年百亿企业

近年来安科生物不仅在生长激素、干扰素领域实现行业领先,更是法医检测领域的技术“明星”,曾在多起轰动全国的大案要案中大显身手;安科生物还打造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完整产业链,如今肿瘤最热门的几个领域如CAR-T(细胞免疫治疗),PD-1抗体、溶瘤病毒等全面涉足。

第49期

上市9年,业绩增长5倍,安科生物的愿景是打造百年百亿企业

近年来安科生物不仅在生长激素、干扰素领域实现行业领先,更是法医检测领域的技术“明星”,曾在多起轰动全国的大案要案中大显身手;安科生物还打造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完整产业链,如今肿瘤最热门的几个领域如CAR-T(细胞免疫治疗),PD-1抗体、溶瘤病毒等全面涉足。

谈布局:投入精准医疗四大板块 不追求第一追求项目落地

周一:公司围绕主业做了很多布局,比如CAR-T、单抗还有溶瘤病毒等。每一个布局都是需要大量投入。你有没有考虑过,集中投入某一个方向?

宋礼华:我们布局的点比较多,CAR-T、基因检测、溶瘤病毒、单克隆抗体,这是精准医疗里面四个比较经典的板块,安科都有了。从实力上讲,比如单抗项目,我可能比不上国内某些已经在做单抗的大企业。我们起步比人家晚,但我现在可能沾了国家政策的光,就可能会赶一个早集。将来我也不指望是独家垄断,希望理性地参与竞争。

CAR-T领域,未来我们可能做不到第一,或者根本就做不到跟这些“大块头”去竞争,但我们会让安科的CAR-T适应国内肿瘤病人、医院在肿瘤治疗在便捷、低成本、低代价方面的需要。这样,我们的业务也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基因检测领域,安科的基因检测实际上涵盖了法医检测、肿瘤基因检测、生长发育基因检测和其他的基因检测,重点突破的是法医检测。大家知道现在全国著名的几个案子,用的是安科子公司的诊断试剂和技术。这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和特色。我们还有一个精准基因检测医学检验所。这个行业现在正是一片红海,我没有指望该业务为公司贡献更多的利润,但希望它能够在大浪淘沙中胜出。

溶瘤病毒领域,国内还没有一个规模、技术走得特别靠前的企业。相对来说,安科还算是起步早的。这里有个背景,我们溶瘤病毒技术发明人,是我最早的合作伙伴,中科院的刘新垣院士。尽管老先生年事已高,但他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九十岁第二次下海,创办了上海元宋基因病毒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他首先想到的合伙人是我。我也非常有信心把老先生有生之年领先的溶瘤病毒治疗技术实行产业化,我们争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申报临床实现产业化。

这些我都没有打算要做到全国第一,因为中国市场巨大,不一定非要做到第一,能够让每一个技术落地、生根开花,这就是我的梦想。安科考虑的是把每一块都落地。

谈增长:生长激素今年预计可实现50%增长

周一:在楼下参观公司展厅的时候,我看到有一句口号叫“挑战进口洋药,振兴民族药业”。

宋礼华:这是公司早期的口号,现在看有些狭隘,但确实是我们当时创业之初的志向。

我举两个例子,干扰素和生长激素。当年我们产品上市之前,这个市场实际上是被国外产品垄断,产品也很贵。我们的目标就是想把它的价格压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用得起。事实也是这样,现在国外的干扰素完全退出了中国市场。

生长激素也是这样的,包括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单克隆抗体的产业化等。如果这个产品出来,国外产品一定还会再降价。还有CAR-T,最后都要回归到理性,那就是以国产CAR-T技术和国内的CAR-T企业、CAR-T产品为主导,服务中国的癌症患者。

周一:生长激素今年的销售形势怎么样?

宋礼华: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父母对孩子身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上这个产品的安全有效性已经得到认可,所以这几年生长激素的市场规模增长很快,已经成了我们目前主要的利润贡献品种和增长点。今年我们应该还能够保持在50%左右的增长。

周一:短期内,公司营收与利润增长点主要是来自哪几个方面?

宋礼华:一个是我刚才说的生长激素,当然我们的干扰素市场也在恢复和上升,还有一个就是中药,今年的销售规模会比较大幅度增长。另外就是基因检测,随着公司影响力的扩大,现在利润增长幅度也比较快。其他的包括多肽和化药,还有诊断试剂等,都保持着稳定持平、略有增长的态势。

周一:公司定增进展如何?未来如何进一步拓展项目?

宋礼华:现在定增项目审核比较严格,安科生物这次的定增项目是实实在在的,每个项目都要落地。而且这几个项目,我们前期花了大量的资金垫资,甚至略有负债。

比如生物仿制药单克隆抗体项目,赫赛汀和贝伐珠单抗两个单抗的销售额目前在世界都排在前十位,国家现在正在大力发展这个产业。安科瞄准了这两个比较重磅的单抗,投入了巨额的资金。

其中关键的支出是购买临床对照药,开支较大,动辄上亿。这个药很贵,要从国外进口,一点优惠都没有,且临床的病例一个也不能少。要做这两个产品,临床实验要花很多钱,但是我们要咬紧牙关把临床实验做下去。

临床结束以后,我们就要规模生产。安科现在已经有一个中等规模的基地,在市场早期可能够用,但是一旦市场成熟或者是产品大面积推广,就要扩大产能。所以定增的资金也会用于新建产业化基地和研发基地。

这次我们不仅要向社会募集资金,包括我本人在内全体管理团队和骨干都愿意参与增发。我们也正好利用这次增发的机会再做一次员工持股计划,这是一个机遇,希望员工和公司的发展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

微信图片_20180812165355

安科生物研发中心

周一:赫赛汀和贝伐珠单抗两个明星药,按照你的预期,大致是一个什么进度?

宋礼华:现在是卡在临床对照药上,它在中国已经断药,具体原因不清楚。反正我们在积极努力,一是等待它恢复供药,另外是看看有没有其他的渠道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一切顺利,按照我们原来的预期,用2-3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临床实验,实现产业化,解决这两个抗体药物的国产化问题。

周一:创新药进口政策的变动,会不会对国内的药企造成很大压力?

宋礼华:放开之后很多原研药直接到中国来,门槛比过去低得多,肯定会对国内的制药企业形成更大的压力。因此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国内的药企将重新洗牌。对于企业来讲,生存之道就是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优秀的产品是少不了的。不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完全体现在技术上,还有其他的,包括科学、灵活的经营机制、优秀的团队和企业文化。这是逼着我们多方面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