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蹚出一条新路 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卓泳2022-02-28 00:39

证券时报记者 卓泳

粤港澳大湾区从规划的提出,到政策的研究制定和落地,再到如今纵深推进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区域经济的概念,而是一个被寄予厚重期望的、能引领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改革开放、探索形成新时期新的经济发展引擎的重要增长极。

尤其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是双循环体系的重要节点枢纽,同时具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样板的良好条件和制度优势,应通过产业升级、结构重组、产业链合理分工协作等方式,实现内部均衡发展,提升外部辐射能力。

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和经济特区、自贸区一样的历史使命,而制度创新和改革,是其探索与率先发展引领中国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不同于别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把“差异”变为“融合”,是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国家“十四五”规划多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使命,还将“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单独成章,特别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粤港澳科技创新、产学研的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深圳无疑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

而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一周年之际,首批40条授权事项中,22条已经正式落地、取得实质进展。在首批授权事项中,28个事项在前海先行先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国际人才服务工作站等也都在前海落户。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有一批重大制度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国家发改委专门发文推广深圳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而前海的制度创新成果已累计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改革力度明显、对全国的辐射力正在增强。

制度创新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将有助于优化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大湾区创新要素之间的顺畅流动,促进三地更高水平的合作。以深圳为窗口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可以发现,中国成功的很重要原因是,深圳首先借鉴和学习了香港的制度和模式,进而把改革发展的经验铺向全国。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无论从物理空间还是制度基础上都具备制度创新的优势条件,但是,当前通过制度创新来打破区域藩篱的力度还不够,尤其是在港澳和其他9个城市之间的人员、信息等交流仍存在一定的障碍,破除这种制度鸿沟是目前最为迫切的,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一直以来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才能将香港的金融业、深圳的创新、珠三角的制造业、澳门与葡语国家的关系联动起来,推动形成国家全面改革开放新格局。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