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公司观察】医疗创新产品研发要多考虑临床需求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e公司 陈丽湘2022-07-25 10:49

国内医疗生物领域正在掀起第二次科学家创业浪潮。

第一次是在2008年前后,国内医疗行业方兴未艾,一众怀揣着提高国内医疗水平的医生、研究员从实验室走出去,纷纷下海经商,目标是追赶国际先进技术。第二次是在近几年,资本喜欢牵手在实验室取得一定技术研究成果的院士、博士,助力其将研究成果进行商业落地;各地政府也为人才创业提供了丰厚的优惠条件。

但科学家创业并非一帆风顺,成果转换的成功率并不高,现象级产品更是寥寥无几,不少科学家创业未果又返回实验室做起了研究。究其原因,并非其技术研究成果不理想,也不是商业落地的条件不成熟,而是创新产品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需求不大。

在采访中,明德生物董事长陈莉莉对记者表示,回首一路走过来的创业路,她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从研究员到企业家之间思路的转换。而这,也是一众科学家创业面临的难点。

刚开始创业时, 2008年-2011年,陈莉莉虽然已经创立了明德,但她还在科学研究和下海创业之间徘徊不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明德还未摸索出一条稳定盈利的商业道路。做科学研究,陈莉莉轻车熟路;但面对商海,她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在这三年中,明德已经尝试性地做出了几个快速定性诊断的创新产品,但这几个产品在推向市场的时候并没有陈莉莉想象的那么顺利。陈莉莉后来分析发现,当时这些产品在市场上不受欢迎,并非技术不够创新,而是在临床应用场景不多、创新性产品缺乏市场土壤和用户基础。

 “从实验室走出来创业,最开始容易踩的坑是唯技术论,因为在实验室做研究的时候,很少去考虑产品是否会契合客户的需求。”陈莉莉说道,企业的商业价值是以客户为中心、将创新技术成果转换成能为客户服务的好产品,如果产品不被客户接纳、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再高端的技术都没有用武之地。

医疗创新产品的专业性,决定了它的使用者是医疗结构、医生或病人,最终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因此,在临床应用上能提高问诊效率和准确性、辅助诊断或治疗、使用上更加方便快捷、减少病人痛苦、费降质升等功能的产品都会比较受市场欢迎。这些创新产品的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成功率相对会高一些。

从产业角度来看,当下国家、政府乃至医疗机构自上而下都在全力支持医疗行业创新,高校和企业间的产研合作也越来越频繁,科研立项容易获得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过。陈莉莉在调研中发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大多数都聚焦在立项上,最终的成果评价也大多停留在课题答辩上,很少有支持创新产品上市后的示范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出台。因此,她曾在多个场合呼吁相关政策、产业要多关注科技产品走向市场时所需的支持,这样会更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

责任编辑: 于德江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