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首页 > 公司 > 公司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公司>公司新闻

受产量增加及产品涨价推动 氯碱化工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92%

2022-03-25 20:21 来源: 证券时报·e公司 作者: 王一鸣
证券时报·e公司 王一鸣 2022-03-25 20:21

3月25日晚间,氯碱化工(600618)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64亿元,同比增长36.32%;同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72亿元,同比增长192.03%。

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收入和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的原因系: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经济持续复苏,公司产品产量增加,以及部分产品售价上涨致使公司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氯碱化工主要制造和销售烧碱、氯及氯制品,以及聚氯乙烯塑料树脂与制品。现公司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烧碱72万吨、二氯乙烷72万吨、液氯60万吨、特种聚氯乙烯树脂9万吨、氯乙烯20万吨。是华东地区烧碱、液氯和特种树脂最大的供应商之一。目前在广西钦州投资建设30万吨/年烧碱和4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

从项目进展来看,据年报披露,公司重点建设项目按期完成:20万吨/年氯乙烯项目和PVC特种树脂提升改造项目已在2021年下半年顺利投产。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整体产业链,丰富了公司产业种类,公司可以采取更灵活的销售策略,进一步提升效益最大化。钦州30万吨/年烧碱、4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顺利推进,预计在2022年四季度开车,钦州氯碱产业基地的建成进一步增强了产业竞争优势。

同时,公司加快技术创新引领产品升级步伐。重点以耗氯及氯化氢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特种树脂、聚醚多元醇三大大研发方向为主线。耗氯及氯化氢方面重点提升Deacon试验运行质量,全力推进Deacon产业化进程;聚醚多元醇项目积极开展“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聚氨酯”一体化的高端聚醚产品的研究,拓展材料合成、应用新领域。

从行业情况来看,近年来,中国氯碱行业由高速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规模稳居全球首位,企业平均规模稳步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成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2021年,我国烧碱企业新增4家,退出4家,企业数量保持158家。总产能4507.5万吨,较前一年新增109万吨,退出71.5万吨,产能净增长37.5万吨。

2021年,烧碱装置开工负荷达到近年新高。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烧碱企业生产基本正常,除局部地区受疫情影响灵活调整开工和能耗“双控”引起部分地区短时负荷降低外,其他时间装置开负荷较足。2021年,国内烧碱产量3891万吨,同比增长5.2%,全年行业开工负荷达到86%。烧碱行业下游消费领域主要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纸浆及造纸、氧化铝、纺织/人造丝、皂业及洗涤剂等。

截至2021年底,中国聚氯乙烯生产企业为71家,现有产能为2712.5万吨(其中包含聚氯乙烯糊状树脂139.5万吨),产能净增长48.5万吨,其中新增64.5万吨,退出16万吨。2021年开工率为79%,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聚氯乙烯下游消费领域集中在管材、型材、薄膜、电线电缆、地板等,与建筑行业的关系紧密。另外,二氯乙烷产品受北美市场由于开工率下降、自用率上升以及全球PVC强势的带动下,2021年二氯乙烷基本上一整年强势走高。

展望行业趋势,氯碱化工认为,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将极大地拉动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投资,促进建材、家电、服装及日用品等需求增加,进而整体拉动烧碱产品需求持续增加。同时,目前我国烧碱主要出口国家多为“一带一路”国家,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深入和沿线国家的不断发展,将推动我国氯碱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我国烧碱和聚氯乙烯出口将迎来国际贸易新机遇。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为你推荐

国庆长假露营又“翻红”?这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实际上,在今年国庆节日期间,本地游仍是假期出行主流方式的背景下,露营市场热度延续成为共识,从OTA平台的数据和销量也能印证这种趋势。
2022-09-3013:02
破净股集中在传统行业,12股市盈率低基本面优
目前破净股滚动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共有246只,估值较低的有振东制药、海航科技、ST广珠等,滚动市盈率均在3倍左右。
2022-09-3012:59
特斯拉否认大幅降价传闻,新能车板块依然被重挫
在特斯拉暴跌带动下,中概股新能源车板块全线暴跌。小鹏汽车盘中一度大跌超11%,股价再创历史新低;蔚来盘中亦重挫超11%,股价创4个月来新低;理想汽车一度跌逾8%。
2022-09-3012:48
自动驾驶大规模商用在即,A股高增长潜力股出炉
9月以来自动驾驶概念股整体表现低迷。截至9月29日,概念股平均跌幅达到7%,跑输同期上证指数。数源科技、东田微、通宇通讯、联合光电、华锋股份等跌幅超过20%。
2022-09-3007:53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
  • 点击下载
    证券时报APP
    发现投资价值
    打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