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LSEG)2023市场展望夏季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以“连接全球市场,‘数’造金融未来”为主题,汇集了多位来自金融机构、企业和学术界等领域的专家和高管,就经济和金融市场最新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中国经济引擎正在大切换
在论坛上,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数据与分析业务大中华及北亚区董事总经理陈芳表示,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引擎。疫情结束后,中国推出了有强有力的宏观政策来推动经济复苏,同时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抵御了经济放缓。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5%,超出了市场预期。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复苏。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创2021年7月以来最快增速。
“中国的复苏过程也在经历一段痛苦的过程,银行储蓄的激增,消费者的需求和对未来经济情况的预期仍然具有不确定性。”陈芳说。
在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董事总经理张文朗看来,中国经济引擎正处于本世纪第二次大切换,房地产的比重相对下降,新经济的比重相对提升。
“经济加速转型时期各领域分化是常态,其中投资方面,对传统经济依赖比较高的投资偏慢,与新经济相关的投资加速,而中国出口从中低技术向中高技术过渡。”张文朗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很可能同涨同跌的牛市和熊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更多的进入到了结构性牛市时代或者轮动时代。
赋航资本合伙人狄凯表示,在全面注册制下,未来赚取信息差的机会越来越小,资本市场连续性越来越强,“未来不会有更多的投机炒作机会,更多机构资金会进场,散户资金的比例会变小。”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目前,中国正不断加速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性对外开放的进程,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进入到中国。
“两个重要的变化正在发生,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的颁布,另外一个则是全面注册制改革的落地。”陈芳表示,期货及衍生品法使中国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和国际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衍生品来进行风险管理;全面注册制改革则更具有历史意义,它极大地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开放。
中国企业正积极“走出去”。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今年已有43家拟境外IPO企业递交备案材料,行业涉及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外资机构也在密集“走进来”。截至今年4月份,QFII机构共有768家,QFII在一季度共计持股718只,市值升至1659亿元;今年年初,渣打证券获批成立,成为国内首家新设外商独资证券公司,目前已有8家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在华展业。
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拓展优化
沪深港通不断扩容完善;中日、中新ETF互通机制均已建立......“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拓展优化,畅通了境内外投融资渠道。”陈芳说,以“沪伦通”为例,目前已有5家A股蓝筹公司在伦交所发行了GDR,通过沪伦通西向机制登陆伦交所,一方面出于自身经营发展安排,另一方面也为GDR下一步发展探路试水。
除沪伦通以外,伦敦也是西方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并支持中国银行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陈芳表示,中国多家银行和证券公司在伦敦设立分部,伦敦证券交易所有13家中国会员经纪商。这些都将为中国公司走出去提供十分有效的便利条件。
据透露,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未来将充分发挥全球领先金融数据和基础设施提供者的角色,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服务好客户。其中,在金融数据方面,通过展示的丰富、及时、可靠的信息,让境内外机构投资者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企业和产业,将更多的投资带到中国。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将继续支持沪深伦通,随着《期货与衍生品法》以及注册制等多项改革的落地,中国的资本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