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鲶鱼效应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罗茂林 俞立严2023-03-29 08:40

来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就会发现,这里与印象中的工厂不太一样。

且不说庞大壮观的流水线上,各式各样的自动机器人几乎覆盖了生产全流程,仅是刚进工厂佩戴的安全帽就让记者颇感新鲜。不同于传统厚重的钢盔,特斯拉将其改制成黑色棒球帽,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让工人看起来十分干练。同时,每一件工作服背后都印有一句风格不同的箴言。

工厂内,与严丝合缝的生产流程相呼应的,是空气中弥漫的一种“松弛感”:

在装配烤漆车间,机器人电焊的火花声与动感的音乐协奏共鸣。工人一边娴熟地操作机器人,一边用音响放自己喜欢的歌曲。在休息区的白板上,不知是哪位值班的工人写下一行字——“我们将改变人类的能源使用”。

在全球汽车厂商中,特斯拉算得上特立独行。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临港建设第一座工厂时,业内将之称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条“鲶鱼”。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十多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完善,这一新兴赛道为我国汽车行业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新机遇。自201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日千里。2016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蓬勃发展背后亦有隐忧,产品质量不高、较为依赖政策补贴等弊端逐渐凸显。随着补贴政策退坡,2019年行业增长转负。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调整期,正是这个时候特斯拉落户临港。

特斯拉这条“鲶鱼”最先在消费者中激起了水花。自带网红属性的特斯拉CEO马斯克吸引了大量关注,也对消费者进行了一场新能源汽车普及教育。随着特斯拉Model 3销量走高,一批造车新势力也纷纷崛起。上汽新能源、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广汽埃安等中国新能源车企通过打造细分产品取得了不俗成绩。

到了2022年,当特斯拉第二座工厂在临港拔地而起时,一条更大的“鲶鱼”也被放入水中。人们好奇,这一次它又能在中国市场激起怎样的水花?

当特斯拉开始用软件定义汽车时,一场关乎汽车供应链的深刻重构拉开大幕。通过打造软硬件结合的闭环商业生态,汽车行业逐渐由“机械定义汽车”走向“软件定义汽车”。这意味着,任何怠于创新的汽车企业都将被市场淘汰。

对于临港而言,这无疑也是一次颇有魄力的尝试。雄厚的工业基础给了它接下特斯拉项目的底气,更是这份开放的态度,令市场看到临港新能源汽车产业跻身全球产业高地的决心。

正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工人写在白板上的那句话——有梦想的人汇聚之处,终会改变潮水的方向。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