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今年已有34只基金发布清算报告,同期,还有36只基金宣告终止合同,展开清盘。据专业机构统计,2022年约有375只基金相继清盘,比前两年均呈增长趋势。
根据相关法规,当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将可能终止合同。从2022年清盘基金的情况看,规模过小是基金清盘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尚有1000余只基金资产净值不足5000万元。
基金清盘是一种市场行为。运作基金的企业是商业机构,当基金规模过小,不足以支撑其运营成本时,清盘就是不得已的选择。根据设立基金的契约,基金清盘就是把基金资产全部变现,将所得资金分给持有人。
一般情况下,确定清盘时间后,基金会留出一段时间让持有人手动赎回,或在清盘流程中按照一个净值强制赎回,资金退回持有人账户。一般的逻辑是,基金连续表现欠佳,净值不断下降,导致进一步赎回,规模不断缩小,最后进入清盘程序。因此,对持有人来说,所持基金走到清盘程序,有相当大概率出现亏损。这种情况对股票型基金尤为明显,当清盘引发强制赎回时,短时间内大量抛售会导致股价下行,基金净值进一步下跌。相对而言,因为流动性好规模大,货币基金等损失较小。
目前市场上有一万多只基金,对投资者来说,选择购买基金一定要做足功课。一方面是考察基金公司过往发行基金的业绩,以此评估基金公司的综合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如果是入职年限比较长的基金经理,就有历史业绩可以参考。如果是新任职的基金经理,由于基金经理操盘过程等数据披露的滞后和不健全,则较难判断其管理能力。同时,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也要想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投资期限以及承受能力等,对市场有基本判断。
目前,基金同质化产品众多,管理者良莠不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必然规律。当市场出现基金清盘增幅较大的情况时,投资者为自己负责,更应该提升投资素质,避免“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