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引关注 上市国企估值中枢有望提升
来源:投资快报2023-02-03 08:45

中国证监会2月2日召开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进行动员部署。“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在这次会议中被再次提及,有分析认为随着全面注册制落地,长期投资将成为主流,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国有上市企业股价回归中长期基本面。

“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被再次提及

中国证监会2月2日召开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进行动员部署。会议指出,要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聚焦支持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统筹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统筹股市和债市协同发展,统筹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要推动提升估值定价科学性有效性。深刻把握我国的产业发展特征、体制机制特色、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推动各相关方加强研究和成果运用,逐步完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估值定价逻辑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要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防控长效机制。高度关注各类金融风险的关联性、系统性,强化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防范化解,不断完善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

在这次会议中,“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被再次提及。早在2022年11月2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中坦言,估值高低直接体现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认可程度。在上市公司结构与估值问题上,其讲话中既提及中国资本市场“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覆盖全部行业大类、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上市公司结构”特征,又指出应“深刻认识我们的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这在中国资本市场是重要且现实的问题。经过4年试点,如今注册制正式在全市场推开。由于上市公司很多来自科技前沿领域,业务模式新颖,对投资者的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专业投资者的优势更加凸显,长期投资将成为主流,有助于公司股价回归企业中长期基本面。

国有上市企业估值中枢有望提升

华西证券认为在此背景下,“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双管齐下,国企、央企的价值重塑在望。国有企业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标识,其在资源配置中起更关键作用符合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安全诉求”。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重要性同样在A股市场得以体现。数据显示,目前A股共有1511家上市公司市值超百亿元,其中,国有上市公司(包括央企国资控股、省属国资控股、地市国资控股以及其他国有四类)合计596家,总市值高达35.83万亿元。而在127家千亿元市值上市公司中,国有上市公司合计73家,占比高达57.48%。

从市盈率(PE)角度看,目前业界普遍认为,PE低于13倍即公司价值被低估。而在前述596家百亿元市值国有上市公司中,有372家的市盈率低于13倍,占比约62.41%。

对此,国泰君安证券首席投资顾问何力认为,国有上市公司估值的普遍偏低与目前国内投资者仍偏向短线思维操作有关,即对中短期公司成长性给予的定价权重过高,对于公司长期稳健经营、盈利稳定性给予的权重过低;对小市值公司的股价弹性给予的权重过高,对大市值公司流动性优势给予的权重过低。

有市场人士同时指出,去年管理层提出国有企业估值低,需要重新估值,其实意图也比较明显,就是要提高这些企业的估值水平,让这些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来发展。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推演的话,国有企业就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扶持,未来就可以不断投入研发和科技创新,所以未来这一块还是要非常重视的。未来国有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也是扛起大旗扛起担当的责任者,或许将会迎来一波比较大的估值重塑的长期大机会,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的一个大变革。

事实上,这次全面注册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上交所、深交所主板。改革后主板要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相应的,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并与科创板、创业板拉开距离。主板改革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更加清晰,基本覆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