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质”“量”齐升 民企成色不俗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程丹2022-11-23 08:50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昨日在2022金融街论坛上谈到了上市公司结构与估值问题,明确要认识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上市公司结构持续优化。业内人士指出,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明显的新兴加转轨特征,上市公司结构也体现出与经济体制演进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趋势,上市公司数量、质量齐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关键力量。

上市公司质、量齐升

截至2022年11月16日,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达500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稳居全球第二位。新时代十年,特别是三年多来,上市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与2012年底相比,上市公司家数、市值分别增长93.3%、225.4%,资产和利润规模分别增长225.6%、186.8%。

易会满表示,国有上市公司和上市国有金融企业市值占比将近一半,体现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地位;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二,近几年新上市公司中民企占到八成以上;外商控股上市公司市值占比约4%。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覆盖全部行业大类、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上市公司结构,既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特征,也是一大优势。

具体来看,国企民企结构更加均衡。资本市场从最初国有企业“一枝独秀”,到现在已经是国企民企交流融合的重要平台。超大体量的国企与数量众多的民企同台竞技,是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国有上市公司家数虽仅占全市场的26.7%,但体量大、质量优,资产、利润、分红分别占78.6%、69.3%、66.5%,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3000家,占比约2/3,近年来新上市的公司中民企已占到八成以上。

同时,创新性更加突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家数已达2367家,占比近五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市值占比由2012年的11.7%增长至28.1%。市值超千亿元的新经济行业上市公司由十年前的4家发展到现在的51家。十年前,我国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全部是金融和能源类企业,而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科技公司已脱颖而出。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已形成积聚效应。

金融与实体的比例更加协调。十年前,金融业上市公司利润占到全部上市公司的55.9%,现在这一比例已降至42.8%,实体企业利润占比已经超过了金融业;房地产产业链利润占到实体企业的比重由高峰期的30.3%降至13.7%,金融和实体经济、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局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龙头公司强者恒强更加明显。以大企业为代表的沪深300成分股上市公司利润占到全市场的77.9%,十年间净利润增幅达121.7%,高于整体水平的109.3%,业绩增长快于一般企业。

市场人士表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尤其是“卡脖子”关键技术提升;二是在一些领域已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集群,生产规模和先进性在全球领先。

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上市公司质量也得到有效提升。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退市制度改革方案落地见效,上市公司群体加快“新陈代谢”,近三年退市公司家数超百家,超过之前十五年的总和。上市公司治理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回报能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公司治理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大股东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发展走向“由乱到治”的崭新局面。大股东股票高比例质押的上市公司家数较高峰时下降2/3,股票质押风险不再是资本市场的重大隐患。近十年来,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11.3万亿元,是同期股权再融资规模的1.3倍,由原来资本的净使用者变为居民财富的净输出者;现金分红规模已连续五年突破万亿元,其中今年以来已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28.9%,规模创历史新高;沪深300等重要指数股息率已与发达资本市场基本相当。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易会满表示,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近几年来,民营上市公司行业覆盖广、竞争活力强,既有“大而优”的行业巨头,也有“小而美”的细分市场冠军,在科技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截至2022年9月底,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共4726家,其中民营上市公司共3142家。北交所上市公司101家,全国股转系统存量挂牌公司6651家,其中约九成为民营企业。2022年1-9月,216家民营企业在A股首发上市,募集资金2963.71亿元,占同期首发公司家数和融资规模的80.30%和61.77%;再融资615次,再融资金额2509.50亿元,分别占全市场的68.79%、42.51%;并购重组1419单,交易金额4347.44亿元,分别占全市场的65.33%、40.72%。537家民营挂牌公司在新三板市场融资共计142.84亿元;43家民营北交所公司融资56.35亿元,分别占同期北交所融资家数和融资规模的91.49%和86.73%。民营债券发行人累计发行公司债券137只,融资1400.52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共创设信用保护工具221单,支持153家民营企业实现债券融资2164亿元。此外,497家民营区域性股权市场公司融资414.22亿元;区域性股权市场提供服务的企业中,累计转沪深北交易所上市90家,转新三板挂牌815家,被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收购67家。

记者了解到,证监会下一步将统筹推进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及时总结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经验,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守好科创板“硬科技”本色,明确创业板“三创四新”标准,高质量建设北交所,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积极发挥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功能,促进证券基金行业规范发展,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易会满提到,要制定实施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李明22日在金融街论坛上介绍,该方案涉及五方面重点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制度规则体系,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进一步深化增量存量改革,进一步提高监管的适应性时效性引领性,进一步增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强大合力。

具体来看,证监会将重在提升规则“质量”,全面启动监管法规“实质性修订”工作,补齐一批缺失的规则、修改一批滞后的规则、理顺一批杂乱的规则,构建以上市公司监管条例为核心,以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并购重组、退市和破产重整、监管执法5个方面规章为主干,以证监会规范性文件和交易所自律规则为重要组成部分的“1+5+N”的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体系,全面提升监管法规的科学化水平。引导督促上市公司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上市公司实际、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约束机制,推动上市公司整体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在入口端,要持续落实优化发行上市条件的要求,严把审核质量关,在出口端,要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在强化制度执行上持续发力,确保退市改革执行不走形、不变样,坚决把“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清出市场。

此前,证监会开展为期2年的公司治理专项行动,各地方与国资监管部门积极配合,集中对所有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做了一次全面体检,督促各上市公司及其“关键少数”以专项行动为契机,系统学习规则,全面排查并深入整改。同时,指导上市公司用好业绩说明会、媒体说明会等渠道,加强与投资者、新闻媒介的沟通交流。截至6月底,公司治理专项行动中自查发现的问题整改率达到90%以上。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持续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的背景下,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家数由2019年年报的276家下降至2021年年报的249家。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的一步。”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也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不仅是增强市场活力和韧性的必由之路,也必然持续成为助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