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唐人街的别样风情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蔡德林2020-12-29 01:50

新加坡不仅有唐人街,还有印度街,有马来街,还有土生华人社区、欧亚人社区等。

新加坡的唐人街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牛车水。牛车水这名字源于当年没有自来水,早期移民以牛车运水——不得不说,这个名字与古老中国的形象很吻合——牛车与马车比较起来,显得缓慢,安稳,载重,且灰暗陈旧,隐忍寂默。

大凡中国游客来新加坡,导游都会带他们来牛车水。在这遥远的南洋小岛上,那么多熟悉的面孔,那么多熟悉的吆喝,还有满街的汉字招牌,满巷的大红灯笼,鳞次栉比的同乡会馆、同姓会所、同行公所,占道经营的中国商品,老字号的中药铺,古老的寺庙,地道的中餐馆,都会让他们疑玄此身何处,然后大感惊悦。

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往昔的牛车水,那是早期漂泊南洋、艰难求生的华人开辟的根据地;现今的牛车水,那是新加坡旅游部门有意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块保留中华文化的海外飞地;对新加坡人来说,这是他们怀旧寻根的祖乡故园。

新加坡一位诗人如此写牛车水:“我的老家曾经在那里,我的味蕾还停留在那里,我方言的口语习得还稀稀刷刷流利在那里,我的童真还懵懵懂懂根植在那里。”是的,新加坡的很多华人子弟,都是从牛车水出发,走到新加坡的各个岗位,甚至走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不过在我看来,作为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车水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在于它与中华文化的“同”,而在于它与中华文化的“异”。而我们往往会注目这种“同”,忽略其间的“异”。

我们很少注意到牛车水的一个异象,一种别样风情:在这个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度,在这个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度的唐人街上,居然还有为数不少的各个民族的美食与服饰,居然还高耸着印度的马里安曼兴都庙和詹美回教堂,它们都在牛车水这个华人聚集区占据显著位置。

它们与同样气势恢弘的佛牙寺龙华院一起,三足鼎立在牛车水,牛车水也因此有“三种信仰一条街”的说法。而我们知道,在漫长的岁月里,宗教所启发的善行固然使人景仰,但是因宗教而犯下的错误、不义甚至罪恶,同样让人不忍回望;尤其是因为宗教冲突引发的战争,其数量之多与情节之严重,更让我们惊悚与怵惕。

可是在牛车水,三种宗教相处和谐。在整个新加坡,华裔、马来裔、印度裔和其他较小的族裔如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仄迪人、欧亚人、斯里兰卡人、菲律宾人、日本人、韩国人、尼泊尔人和巴基斯坦人等,既互相砥砺与坚守,又互相渗透和影响,最后互不干涉,互相体谅,求同存异,万邦协和。

这真是民族和谐的典范。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严明的法治管束,我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华族,不是以多欺少,侵占少数族裔的利益,而是主动地、公平公正地对待少数族裔。这可能有不刺激邻国的考量,有不激怒他族的谨慎,但也体现了华族平等待人的风范。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华人不想欺负别人,只求别人能够平等待我之民族,当年犹太人走投无路时,上海就以宽柔心胸接纳了他们。而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我们却是被欺负的对象,我们的同胞在海外也没少受排挤、欺凌抢劫、侮辱损害甚至大规模屠戮,我们也很少发声,很少反击,而是温顺如绵羊,隐忍如老牛。甚至还有人搞逆向种族主义,自愿承认别人种族优越,自己低人一等。

而平等是人类的千年之梦。纵观世界各地的平权运动,大都是受到歧视的少数族裔、弱势群体在奋起抗争而不是等待赐予——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却在全世界面前做了一次最美逆行,省却了多少纷争和血泪。

而今全球化波涛汹涌,人类普遍渴望自由迁徙和自由生存,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族群相聚为邻,将是整个人类的未来图景。人皆生而平等,种族和谐共存,文化多元并生,愿景美好,但任重道远,牛车水是悠远的发端,新加坡有非凡的启示。

(作者系旅居新加坡华人作家)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