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本大阪市民在本月1日举行的第二次全民投票中,再次反对将大阪市升级为类似于东京都的大阪都,欲重新划定大阪市行政区并涉及该区域未来发展模式的“大阪都构想”,再次折戟沉沙,表明多数选民拒绝拟将该市24个行政区重组为4个特别行政区,他们也不相信该构想所允诺的提供福利、削减市政成本等好处,赞成方本想通过市升都来消除大阪府与大阪市“双重行政”的弊端等设想,还是没能实现。
大阪市民拒绝大阪由市升都,向东京都看齐,2015年已经发生过一次,这回是梅开二度,可谓是老子的小国寡民说之现代2.0版。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被后来学者称之为人类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所覆盖,该时代的最大思想硕果之一,就是老子所写的《道德经》面世,该经蕴涵着诸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无上甚深智慧。“小国寡民”之说,即是其中之一,该说倡导和平(“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要让百姓吃得好,穿美衣,住得安生舒适,乐于接受公序良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云云。可惜的是,老子的这些智慧声音,被秦始皇带起的一统天下的历史大潮所裹挟、冲击乃至压制,沉浮在历史的大江大河之中,始终没有成为历朝历代的强音。
好在不是所有的智慧之声,都会随着世事的变迁而消失。类似小国寡民的智慧之说,虽然微弱,但却始终存在,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智者仁人的思维与思想,这方面典型例子之一,反映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该文说的是,在一个不知有汉也不知魏晋的类小国的桃花源地区,有着一小群民众(寡民)过着幸福的生活。《桃花源记》是主题先行的作文,是小国寡民说的诗化、寓言化和微小说化。
寡民生活在一个小国或小地区,能有幸福的生活,那就好。世间万事万物,大未必就是好,好也未必就是大。当代世界,在历年的全球幸福指数排行榜中,丹麦、芬兰、挪威、冰岛和瑞士等北欧国家,始终是名列前茅,在这些国度,政治清明,经济稳定发展,民众有高福利、生活有幸福感,是小国寡民的典型现代版。
从以人为本的原点出发,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其名著《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指出一味追求大的工业发展,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新的问题又随之层出不穷。就企业而言,在工业革命时期,盛行着“大就是好”的理念,集中化、大型化是时代的基本取向。但是,企业不一定是越大越好,相反,小企业也有小的好处,如一条小船好掉头一样,小企业灵活性较强;不必如大企业那样制定繁文缛节,强迫员工步调一致;人员少,更容易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合力,等等。大就是好,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易大而化之,真正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循环往复,新问题乃至更大的新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反省我们,现仍处在爬坡发展的阶段,离后现代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体现在思维与行为抉择中,就是一味追求做大,诸如县都想升级为市,为做大而给不同企业拉郎配,学院升级为大学,大学里的系要升级为学院……已蔚为风潮。对于这种好大——往往还外加喜功的风潮,是否合理,是否真正有利于未来的发展,是否真正有利于增加局内人的幸福感,则缺乏相应的理性拷问。
老子的小国寡民说是古典智慧,大阪市拒绝升为大阪都,则是一种现代之后的后现代选择,两者曲径通幽,古典智慧与后现代选择相通且相洽,更平和,更理性,也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一个国家、城市和企业,从规模上看,单纯地做大,未必就是好。优先顺序上,做强做好,远比做大更重要,就城市而言,增进市民的幸福感,要比城市升级更重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自有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