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投资要点:
1、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市场领跑者。公司聚焦新能源数据应用与开发,形成了以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为核心、多产品配套的产品体系。深耕行业多年,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行业经验和品牌优势,行业地位领先,2019年公司在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市场和风能发电功率预测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2.10%和18.80%。
2、新能源产业信息化市场空间广阔。伴随非化石能源占比的不断提升,波峰波谷用电的加剧,新能源发电侧的信息化将迎来更大的建设需求。根据沙利文研报,截至2019年,我国新能源软件及数据服务业市场规模约为26.88亿元,预计2019-2024年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70%。
3、业绩快速提升。近年来受益于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新能源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公司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18-2020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8.14%。与此同时,综合毛利率长期保持在60%以上,净利润不断创新高。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在手订单金额达2.82亿元,未来成长可期。
4、研发创新增强综合竞争力。公司贴近前沿市场需求,设计了适合公司发展的创新机制,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达35%;报告期内累计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近15%。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在气象、算法和软件开发领域均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73项。
国能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能日新”,股票代码:301162.SZ)成立于2008年,长期致力于新能源行业的数据应用与开发。公司主要向新能源电站、发电集团和电网公司等新能源电力市场主体,提供以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为核心,以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新能源电站智能运营系统、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为拓展的新能源信息化产品及相关服务。
公司秉承“诚信经营、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以“成为清洁能源管理专家”为经营目标,以“让更多人用上高效、低价的清洁能源”为企业使命,致力于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我国新能源电力的管理能力,解决新能源发展中集中消纳困难、“弃风弃光”等问题,助力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公司新能源信息化相关产品及技术储备日益丰富,实现了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和经验积累,在行业内取得了良好口碑,已经成为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市场的领跑者。
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服务了两千余个新能源电站,成功为两大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五大四小”发电集团、协鑫新能源、明阳能源、特变电工等新能源行业领先企业服务。依托深厚的技术实力、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市软件企业。
新能源电力重要性凸显
信息化需求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推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已逐渐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新能源发电占电力系统发电总量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Wind数据库显示,2014-2019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总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例由3.16%增加至8.59%,期间增幅为171.84%,新能源电力对传统电力的替代效应初步显现。
重点发展新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市场需求上升和成本下降的推动,新能源发电行业持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19-2050年全球新能源市场展望》,到2050年,预计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将占到全球发电总量的约50%。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支持性和配套性行业形成了巨大的需求。根据沙利文出具的《中国新能源软件及数据服务行业报告》,截至2019年,我国新能源软件及数据服务业市场规模约为26.88亿元,预计2019-2024年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70%。
长江证券研报显示,新能源占比提升带来的增量发电侧信息化需求可拆解为五大方面,包括电站设计、功率预测、智能并网、综合运维与企业信息化管理。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国能日新的业务布局涵盖发电侧信息化的大部分环节,形成了以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包括功率预测系统及功率预测服务)为核心,多元化产品矩阵配套的业务体系。
公司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通过对新能源场站发电功率的精准预测,能有效帮助电网调度部门提前做好传统电力与新能源电力的调控计划,改善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增加新能源电力的并网容量,提高新能源电力的利用效率,在新能源电力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在新能源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公司进一步研发了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新能源电站智能运营系统和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等产品,实现了对新能源电站的一体化管理以及对输电环节的管理,满足了发电和输电环节各类客户的需求,强化了公司的市场地位。
由于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预测软件重要性不断提升,当前政策层面已保障其成为风光电站的刚需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沙利文研报显示,预计2019年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2%;另外,预计同期我国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0%。2020年国家双碳目标推出后,市场空间有望被进一步打开。
由于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市场属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细分市场,具有明显的专业知识壁垒、客户资源壁垒和规模经济壁垒,因此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定。基于优质的产品力、行业经验及品牌积累,公司在功率预测市场取得了综合竞争优势。根据沙利文研报,2019年国能日新在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市场和风能发电功率预测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2.10%和18.80%,均处于领先地位。
以功率预测为核心
多维推动业绩持续增长
得益于行业的快速发展及主营业务的持续成长,公司经营业绩呈快速增长趋势。从收入规模来看,报告期内(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下同),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51亿元、1.69亿元、2.48亿元和1.19亿元,最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8.14%。
其中,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是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报告期内,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营收分别为1亿元、1.15亿元、1.62亿元及0.8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95%、70.49%、66.76%及75.95%;其次是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营收占比分别为19.65%、10.23%、14.77%及10.75%。新能源电站智能运营系统、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及其他产品与服务则构成了经营的重要补充。
从盈利能力来看,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940.28万元、3538.10万元、5219.31万元和1520.56万元;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5.27%、70.87%、61.70%和60.89%。其中2020年度及2021年1-6月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主要在于公司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为取得累积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而进行主动调价。
公司以功率预测服务作为核心盈利来源。报告期各期,公司单站功率预测服务的营收规模分别为6150.97万元、8040.84万元、9137.52万元和5318.39万元,毛利率则长期保持在95%左右。由于功率预测服务具备长效服务的特点,所面向的存量客户群体是积累的稳定客户资源、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该类客户资源的积聚能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招股书显示,公司功率预测的精度较高,2020年公司的短期光伏功率预测综合精度为89.21%,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综合精度为84.60%。2020年5月,在国家电网东北电力调控分中心组织的十几家功率预测服务企业预测精度横向对比中,公司在新旧“两个细则”功率预测偏差考核体系中均处于前3位(前3名无排名差异)。
下游客户对发电功率预测的精度、快速反馈和及时响应等后续服务尤为重视。公司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算法优化,形成了成熟度高、可用性强、稳定性好且预测精度较高的产品体系;同时建立了分布全国的技术服务队伍和400客户服务热线,形成了覆盖范围广泛、响应及时的运维服务体系,显著提高了客户体验和客户粘性,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不断夯实公司在功率预测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各期,公司单体口径的客户数量分别为870家、1230家、1491家和1402家;以合并口径计算的客户数量分别为384家、466家、545家和514家,其中占销售收入比重较大的是“五大四小”发电集团、大型新能源发电集团、大型电力配套设备厂商和电站建设商及电网公司等。以合并口径计算,报告期内公司对以上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43%、58.38%、64.19%和66.25%。
凭借功率预测的高精度,公司显著降低了新能源电站承担的考核成本,进而为客户粘性提供了保障。招股书显示,公司功率预测服务的存量电站客户所贡献收入始终处于高水平,报告期各期存量电站收入占比分别为76.29%、82.83%、90.90%和94.30%。基于预测精度等优势,公司取得的竞争对手电站数量远大于被弃用的电站数量,报告期内公司被替换电站数量共239个,而取得的替换电站数量则为691个。
在下游新能源发电行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基于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销售规模持续扩大,在手订单充足。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在手订单金额为2.82亿元(含税),较去年同期的2.30亿元(含税)增长了22.74%,为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支撑与保障。
持续加强研发创新
打造核心竞争力
公司作为一家以创新驱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年以来一直专注于新能源信息化的发展,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
一方面,公司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研发团队。研发团队由数十名硕士、博士组成,专业覆盖气象学、大气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要。而且,公司的核心管理层均具有较长时间的电力行业从业经验,对新能源行业的痛点和发展趋势有准确的把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研发人员129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4.86%。
另一方面,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2788.49万元、2837.43万元、2869.56万元、1800.75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8.89%、17.34%、11.84%及15.71%。研发投入方面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前沿技术预研、核心气象及功率预测算法的积累及创新业务探索等方面。公司在保持技术领先性的基础上,实现由预研技术向成熟新能源信息化产品体系的孵化和建立。
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在气象领域,公司通过对多种气象背景场数据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降尺度处理及其他特殊天气情况下的数值模式计算以及诊断分析,能够实现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对新能源电站所在区域天气情况的精确预测;在算法领域,公司通过多途径构建算法模型,可实现功率预测模型的持续优化和预测精度的持续提高;在软件开发领域,公司通过了最高级别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5认证,具备了持续研发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软件的能力。
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73项。近年来,公司陆续获得诸多荣誉,包括2018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1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年度和2019年度电力创新一等奖、2020年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等,创新、创造特征突出。
作为深耕新能源领域的软件和数据服务企业,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为我国新能源电力“可看见、可预测、可调控”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助力,有效提高了新能源电力的利用效率,并为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坚持长期主义
修炼内功布局未来
新能源信息化产业是信息技术与新能源产业的融合,信息化产品具有技术升级迅速和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同时,新能源产业已经由野蛮增长阶段进入到了精细化、集约化增长阶段,催生了更多不同的信息化应用场景,客户需求多元化。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用户对产品实用性、完善程度和技术先进程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公司将不断进行产品的优化、改进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探索,夯实核心竞争力。
技术层面,公司将持续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持续提升现有产品性能,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基础上,研发适应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与新产品。
新能源管理的基础在于对新能源发电功率的准确预测,公司将持续在功率预测算法模型优化以及气象预报技术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通过基于多气象源的多模式,融合稳定性规律校准和实时四维资料同化技术,研发并构建高精度集合气象预报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深层非线性映射预测等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多时空尺度的功率和电量预测,同时提升算法的包容度和准确性;夯实在新能源管理底层技术方面的技术能力,通过更精确的功率预测,研发多目标优化及多属性决策理论的电力交易策略,为未来电力交易类产品、综合能源服务类产品的开发打下基础。
公司将加大对本公司数据中台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提升架构在SCADA基础上各个产品(功率预测,智能控制,新能源集中监控管理)的稳定性;另外一方面能够提高产品的灵活性,实现产品的高效易维、灵活定制和迅捷部署,并且通过搭建产品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服务共享和业务共享,进一步提高公司的产品交付能力。
产品与市场层面,公司着眼于通过技术的延伸拓展产品性能和开发新的应用产品,并通过产品的延伸实现存量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增量市场的开拓。
在功率预测方面,公司将在立足单站发电功率预测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更准确、更高效的预测技术,提高发电功率预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持续扩大产品的应用领域,持续发展集团侧应用,并利用电力交易对发电功率预测的需求,研发相关辅助交易产品,开拓电力交易市场。
在并网智能控制方面,公司将继续打造控制技术基础平台,完善控制模型、控制算法和控制策略,研发新一代智能调控技术,深化“快速平台+标准产品+应用开发+优化服务”的业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并将重点研发三次调频、二次调频、一次调频,快速电压无功控制,区域能源优化控制,多能互补优化控制等技术,扩展智能控制产品线,提升市场空间。
在电网新能源领域,公司将继续围绕电网客户的需要进行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利用优先布局的优势,抢占电网市场,挖掘客户需求,为电网客户开发多样性的新能源管理软件,例如从电网集中式新能源管理向电网分布式新能源管理延伸,研发分布式新能源的高分辨率预测、群控群调、隔墙售电等创新产品。
募投项目提升技术实力
产业链纵向延伸不断深化
国能日新此次IPO公开发行新股1773万股,发行价格45.13元/股,募集资金净额为7.12亿元。募集资金拟投向新能源功率预测产品及大数据平台升级项目和新能源控制及管理类产品升级项目。对于超募资金,公司将按照规定用于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业务上。
新能源功率预测产品及大数据平台升级项目拟投资2.2亿元,主要用于建设包括研发多场景功率预测算法与发电量预测算法、研发电力交易算法、高精度气象数据算法、开发功率预测深层次应用功能、购买必要的配套硬件设备等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满足新能源发电企业、发电集团与电网公司的高精度功率预测、集中功率预测、发电量预测、电力交易等需求。
新能源控制及管理类产品升级项目拟投资1.25亿元,拟升级公司的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和新能源电站智能运营系统,主要从电站运营监控、电站AGC/AVC创新能力、分布式监控、电网新能源管理等方面提升产品,提高发电端的精细化控制能力,提升监测与控制系统中对发电需量、运行模式、安全控制、优化等方面的能力,保障电站和电网运行在优化可控范围内,为电网稳定运行、柔性管理和友好型电站的建设提供助力。
据了解,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符合公司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项目实施后将有助于公司构成一个布局更完整、更合理的新能源产品体系和服务网络,有助于公司拓展市场,提升竞争能力。同时,募投项目将进行更高精度功率预测技术、新一代智能控制技术、快速调频、区域能源优化控制等技术的研发,并进一步研发电力交易辅助决策软件,扩展智能控制产品线,深化电网端新能源管理类产品的应用,为公司提供技术、产品储备及相关人员储备,提高公司的创新创造能力。
面向未来,公司表示,将在确保自身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顺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在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持续保持创新发展动力,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实现产品性能的提升和产品线的延伸,将对新能源电力的管理从电力生产和电力消纳环节拓展到电力传输和电力消费环节,打造完整的新能源信息化产品体系。同时,公司将通过持续的资源投入,打造卓越团队,优化服务体系,提升研发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提升公司软实力,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力争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深圳怀新企业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