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退休快10年的深圳证监局原局长张云东这两天突然又火了。他的新书《本原与初心——中国资本市场之问》刚一出版,书中的部分内容就被媒体摘编发布,冠上“某某社: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的大标题,全网刷屏,恰好与连日来A股港股的狼奔豕突同频共振,令很多人浮想联翩。
但凡在股市浸泡过几年的投资者,对于“张云东”这名字应该不陌生。百度检索一下,公开报道他事迹的文章就有不少。我跟云东先生的交往,起先是主持过他来报社做的一场内部交流会,后来蒙他照顾,多番赐稿刊发在《证券时报》上,我不揣浅陋,当了几回编辑,因此就有了许多文字上的你来我往。
云东先生给我的印象,首先是文字干净,表达犀利。他的文字,很少穿靴戴帽、空话套话,而是开门见山,直捣痛处。看他的新书封面,两行大字,一上来就拷问中国资本市场的本原和初心。这还不过瘾,大字右侧,奉上莎士比亚一行金句:“错误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身。”启发大家刀刃向内,检视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主动校正偏误。
他很爱惜自己的文字,每有删改必反复推敲。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的时候,他应约给《证券时报》写了一篇长文,文章结尾说,监管者的首要任务是建制度,立规矩,使市场主体有所为,有所不能为。文章见报后,值班编辑想当然把“有所不能为”的“能”字拿掉了,变成了“有所不为”。我一看,暗自叫苦。果不其然,当天中午就收到一条微信,说:“删掉一字,离题万里,无法表达我原本想强调的制度规范力量。您改后这个字还在。有点遗憾!”虽然免了我的责,但毕竟报纸上还是把“能”弄丢了,实在汗颜。
文如其人。云东先生不光文字有洁癖,性格也很刚,眼里容不得沙子。如果说,中国资本市场要树一个样板,监管者长牙齿,敢啃硬骨头,他主政那些年的深圳证监局,确实算一个。查处三九医药巨额资金占用案、中科创业股价操纵案,打击股市“黑嘴”,现场突击查办基金经理“老鼠仓”,专项整治投行乱象,至今都让很多当事者刻骨铭心,也为他带领的部队赢得了“监管铁军”的称号。
不过,他深知,没有先知先觉、全知全能的监管者。即便是最高明的监管者,也要比市场慢半拍。监管如果不到位,靠什么来保障中国资本市场走正道、不走弯路呢?他开出的药方是坚决摒弃照搬照抄美国金融模式,穿适合中国国情的鞋,走中国特色的路,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行业文化引领市场行稳致远。
读云东先生的书,不难发现,他忧心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担心中国经济过度金融化,制造业过早空心化。他说,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必须心无旁骛,以举国之力全力以赴。对于复杂嵌套的衍生品交易、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的金融行为,他都深恶痛绝。他认为,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不能仅仅依靠被动监管,正确的做法是把金融关进服务实体经济的笼子里,警惕金融业假“创新”之名为所欲为,自我服务。
他的这些谏言,与最近几年来中央作出的反垄断、给资本设置红绿灯、防范资本无序扩张的决定,不谋而合,正可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编辑云东先生的文章,读他的新书,很多地方引发了我的共鸣。我感到,也许是多年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见惯大起大落,使得他对依靠市场内生机制实现自我矫正、自我进化不抱太大信心,因而寄最大希望于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克服市场不时出现的失灵和顽疾,从而走出治乱兴衰的周期律。
读云东先生的文字,最让人感动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家国情怀。网上还流传着2011年他在深圳一家券商投行专项治理会上的发言实录:“在座诸位和我一样,都是凡夫俗子、小人物,所起的作用有限,不可能扭转乾坤,但是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就是靠我们这些小人物,通过我们微不足道的努力,来形成一股合力,推动这个社会、国家往前走。”
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深深流淌在他的血脉里,一路伴随他走过早年的军旅生涯;伴随他后来南下深圳,探路股份制改革,走上一线监管岗位;伴随他退休后,依然牵挂着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道路选择和价值观取向。
云东先生对中国资本市场本原和初心的执着追问,不由得让我想起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意味深长的那段咏叹:
“树林里岔开两条路,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
命运从此变得不一样。”
(作者为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