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守反击才是长期致胜之道。
截至2021年底,在偏股与混合领域,执掌同一只基金产品超过10年的基金经理一共有27位,其中,广发基金李巍的“广发制造业精选混合”,自2011年9月成立至2021年底之间总收益达到630.60%,以21.28%的年化收益位列第一。
在极其优秀的长期业绩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崛起与基金经理本人能力圈拓展的同频共振。2005年,从北京大学理学专业毕业后,李巍加入了广发证券自营投资部,主要负责医药、交运行业研究。当时A股备受追捧的是以煤炭、有色金属等为代表的“五朵金花”,但喜欢独立思考的李巍,推荐了以云南白药为代表的一批医药股。在煤炭有色板块热潮过后,医药板块接力崛起,李巍也因此优异表现被提拔为投资经理。
广发基金 李巍
2010年7月,李巍加入广发基金权益投资一部,并于次年9月执掌其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只公募基金——广发制造业精选。但李巍并没有“路径依赖”,继续买入医药、交运等熟悉领域的公司,反而着重布局了歌尔声学、莱宝高科、大华股份、海康威视、中兴通讯、欧菲光等消费电子公司。
事实上,如果翻阅“广发制造业精选”的持仓信息,不难发现,在过去十年里,李巍把握住了两个产业浪潮:以手机产业链为主的消费电子和以光伏锂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此外,组合中也有计算机、白酒、家电行业的优秀标的。
但投资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2018年,李巍管理的产品一度出现业绩低谷。在与外界交流中,李巍也曾坦言,他在2018年做了很多反思和学习,梳理了自身的投资体系和框架,重构了组合管理方式。
从2018年之后的业绩表现来看,李巍的管理能力更上一层楼,不仅收益率稳居同类前1/4,波动率、回撤控制幅度也都处于同业上游水平。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科技、制造等产业仍处于增长期,为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在此之外,也需要基金经理的个人努力,才能取得长期优秀的业绩,为持有人创造丰厚而稳定的投资回报。
纵观李巍超过10年的投资经历,他具有鲜明的选股精准、侧重成长、重视风险、不断迭代的特征。
近期,猫头鹰研究院与李巍进行了深度交流,本文将从投资经历、研究框架到未来展望,全面分析与呈现李巍的能力圈。文章将分成四个部分:
一、扬帆:手机产业链崛起
二、修舵:投资方法论迭代
三、浪潮:新能源时代降临
四、推演:需要警惕的风险
以下为正文。
01扬帆:手机产业链崛起
2011年对中国电子产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起点。这一年,发生了三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苹果发布iPhone4s,智能手机市场全面爆发,功能手机市场快速收缩,与此同时,苹果产业链开始大规模转移到中国工厂。
第二件事,国务院主导的中国电子产业振兴计划、战略新兴产业政策逐步落地,电子产业链相关的公司,争着在各地开厂。
第三件事,国产手机品牌正式起航。这一年,小米推出第一款手机;华为余承东回国后一个电话召集远在日本的何刚一起发力手机业务,国产手机行业开始告别华强北山寨机的过去。
三个历史机遇的共振,让中国电子制造业步入了爆发式增长的阶段,从零部件到组装,一大批电子企业迅速壮大,并带动了众多手机品牌的崛起。
对于2011年刚当上基金经理的李巍来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起步做投资,无疑是幸运的。
一方面,电子行业有足够多新的公司和产品陆续涌现,这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2011年的电子行业,正好处在两个超级大风口之下: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苹果生产产业链转移到中国。
另一方面,擅于独立思考、天性对新技术、新兴事物抱有浓厚兴趣的李巍,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方向形成了敏锐的市场嗅觉。在2012-2013年期间,他把海康、大华、歌尔、许继电气、长信科技、东华软件等电子制造、计算机公司逐步买成了制造业精选的重仓股。
在2012年的基金半年报中,李巍就作出了判断:
“中国经济需要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而这种调整与转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只有少数行业有结构性机会。本基金配置方面集中于制造业中的优质成长股,特别是一些符合转型方向、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受宏观影响小的行业和公司,比如消费类电子、能源装备、安防设备等。”
凭借把握这次产业趋势,李巍的“广发制造业精选”在2012年大盘震荡、2013年“钱荒”重挫市场的情况下,依然取得年度正收益。 开局就取得良好业绩的李巍,并没有止步于既有的能力圈。
02修舵:投资方法论迭代
投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透过一只产品的历史持仓,我们能看到基金经理投资风格、方法论的演化。通过研究“广发制造业精选”的历史持仓,猫头鹰研究院发现,李巍的投资风格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的配置具有一定的交易型风格,而在2018年以后,更侧重于个股,择时特征明显弱化。
例如,如果看换手率,2012-2015年阶段,李巍的换手率明显高于市场中位数水平。而在2017年后,换手率水平变得远低于市场中位数水平。
这是因为李巍调整了打法,更专注于思考产业长期趋势的方向,寻找未来两三年比较容易突破或者形成市场认可的东西。调整打法后,李巍的投资方法论变得更加全面,从盈利能力、盈利质量、成长性和确定性四个维度来考察一家公司的未来成长空间——
(1)足够的盈利能力。企业需要具备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反映在财务报表上,是以ROE、ROIC等为表征的指标有良好的表现。
(2)盈利质量要高。具体体现是为股东提供的回报,诸如分红、自由现金流、现金流与利润相匹配、合适的资本开支。
(3)成长性。体现为行业的较高速增长,或是企业依靠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中持续提升份额的能力。
(4)确定性。指的是企业持续、长期的增长,取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空间、商业模式、竞争格局、核心竞争优势、管理层等多方面因素。
李巍认为,既是好生意、也是好公司、还是好价格的完美案例可遇不可求。在投资中,更有可能遇到的是“好生意+一般的公司”,或者是“一般的生意+优秀的公司”这两种情况,这就要结合起来做取舍。盈利能力、盈利质量、成长性等都很突出的案例是很难碰到的,基金经理选标的时要“辨证统一”,做出取舍。
在这个基础上,李巍也形成了稳定的风格——
(1)有全局思维。运用“核心+卫星”策略构建组合,行业配置均衡,分散投资的特征明显,重仓股集中度比例也在降低;
(2)顺势而为。通过研究和跟踪感受行业、企业周期的变化,获取周期向上过程中带来的收益;
(3)操作灵活。对市场变化比较敏感,善于通过仓位和结构的调整来应对变化。
方法成型,风格灵活,因此,当又一个新兴产业爆发的时候,等待李巍的,是新一轮的收获。
03浪潮:新能源时代降临
新能源行业并不是什么新鲜行业,但过去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总给人一种周期明显、波动大的特点。
以光伏为例,在2010年前后,当时全国有100多个城市在建光伏产业园,数十家光伏公司组团去港股、美股上市,掀起了一轮造富潮。
但这个不断诞生首富的行业,长期以来是“两头在外”:原材料、市场都在欧美,中国企业只有组装的份——进口电池片,用密封工艺稍稍加工形成组件,再销售给欧美客户。
因此,一旦欧美需求减弱或有企业切入竞争,中国光伏行业的景气就发生了逆转。
到2013年后,全球光伏上市企业市值一度蒸发99%,产业链上破产的中国企业超过350家,11家头部企业总负债近1500亿,彼时行业中的一些风云人物也相继黯然离场。
直到2018年,光伏行业的“531”政策出台,驱动行业出清,汰弱留强,行业竞争格局大幅改善、技术发展路线也随之变得清晰,投资机会窗口悄然到来。
但机会只留给早有准备的人。李巍就是其中之一。他很早就说过将来全球一年新增光伏装机量会达到1500GWh,因此一直在跟踪光伏行业的变化。
2020年初,光伏产业链中的逆变器景气度很高,部分公司2019年四季度利润同比翻倍。
长期研究光伏的李巍,深知逆变器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上资产轻、降价压力小的环节,跟组件一样都是可以建立品牌和渠道的。不同的是,做组件还需要投资上游原料,否则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太弱,利润会很薄,但是做逆变器就没有这个问题。
在长期研究和敏锐发现变化的情况下,李巍及时抓住了光伏行业的拐点。基金季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光伏行业某公司出现在制造业精选的前十大重仓。Wind统计显示,2020年该公司股价涨515%,2021年又大涨164%。
总的来说,李巍的投资框架清晰,近年来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他能准确捕捉到新产业的爆发。根据猫头鹰研究院的统计,李巍的买入,高达43.86%的比例是发生在公司股价平稳上升期间。这让他非常容易赚到盈利、估值双重提升带来的的戴维斯双击的钱。而且,有33.63%的卖出在震荡上升期,15.49%的卖出在平稳上升期,有效回避了估值过高后带来的下杀风险。
04推演:需要警惕的风险
在近期的一次的交流中,李巍也对2022年的市场环境进行了推演与展望。但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他对机会谈得不多,对风险倒是讲解得非常深入。
在李巍看来,2022年的投资并不容易,有三个风险需要特别注意——
(1)第一个风险是经济稳增长的压力,尤其是地产、地方城投。
李巍认为,金融体系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市场现在预期经济增速放缓,货币和信用政策宽松,但是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地产在稳增长方面的效果还有待观察;如果后期发现不达预期,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风险点。
(2)第二个风险是疫情的应对。
疫情持续了两年时间,目前的防控压力依然很大。未来是否能有特效药被研制出来,疫苗的免疫效果等等,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未知的风险多一分警惕。
(3)第三个风险,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很高。
大家现在总体预期美国不敢加息,或者加息节奏会很慢,做出这个判断的核心原因是美国自己发债比较多。
但目前美国的劳动参与率很低,跟上世纪60、70年代很像,很可能后面出现的情况是劳动参与率持续保持低位,通胀螺旋式上升,最后被迫加息的力度可能比市场预期的要高。
可以说,作为一名入行16年、管理公募超10年的明星基金经理,在把握进攻机会的同时,李巍也时刻保持着对风险的警惕,注重防御。作为一名足球爱好者,李巍有一句口头禅,“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防守比进攻更重要”。李巍认为,那些走到最后的球队往往都是先把防守做好,然后再考虑进攻的问题,投资中也应该如此,做好防守再谋反击。
总的来说,李巍研究框架稳定,投资风格呈现出顺势而为、擅长挖掘成长股、注重风险控制的特征。
与此同时,在申万28个行业中,李巍在历史上常配且胜率超过50%的行业达到23个,并且这23个行业的配置次数都超过20次,有13个行业更是超过30次。这样的行业宽度,在同类基金经理中,是非常少见的。这充分显示出他对投资机会不拘泥于一格的风格。
基于此,在可预期的未来,李巍对成长行业的把握能力、对风险和回撤的控制能力,还将延续下去,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收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