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卖酒的意义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木木2021-12-24 02:25


【缘木求鱼】

白酒作为一种日常特殊饮品,长久锁定太多的金融资源、社会注意力,在道理上很难讲得通。

木木

大益董事长吴远之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就普洱茶的“再认识”发表过很独到的见解。他说,“普洱茶在没有被喝掉之前,微生物一直在工作,茶的品质是一直在变化的。”

所谓的“一直在变化”,意思当然是越变越好。一方面,茶的品质越变越好,另一方面,不断消费之下存量越来越少,理论上讲价格越来越高的概率确实非常大。于是,吴远之认为,用日益走高的价格,匹配某款普洱茶日益变好的品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与金融无关”。话题突然转到金融上,虽然显得有点儿突兀,但吴远之以此回应外界关于普洱茶“炒作”议论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

不过,如此回应显然说服力不足。如果高价买茶的目的,是以更高的价格转手卖出赚取差价,过程中再加上“杠杆”,再掺杂进“期货手段”,那么,“这与金融无关”之类的辩白,肯定就底气不足。如果再对标当年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浓厚炒作气氛,这类辩白的分量就显得格外轻飘飘。

毋庸讳言,普洱茶从默默无闻的边缘化茶品,在短时间内能大热天下,“炒作”手段、金融助力,功不可没。观察普洱茶的起起伏伏,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世界闻名的“郁金香泡沫”、中国闻名的“君子兰泡沫”、“藏獒泡沫”……这类标的,借助强大的金融力量和“高妙”的炒作手段,虽然能飙起于一时、一地,但终归难以持久,价格一定会迅速向价值回归。总结一下古今中外的类似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几乎可以无限量供给的某种商品的金融化,本质上难以摆脱“骗局”的标定。

郁金香如此,普洱茶也一样。在供给无限的背景下,如果说,郁金香的那些形而上的卖点很难撑得住价格泡沫的话,普洱茶的诸多形而下的卖点同样撑不住泡沫化的价格。现实对此已经给出最好的回答。其实,只要略微尊重一下逻辑,普洱茶的神话恐怕一天也讲不下去。神话讲不下去,普洱茶的金融化当然就玩儿不下去。普洱茶如此,白酒也一样;当黄金的金融属性都被历史性弱化,把某种日用商品金融化、甚至打扮成一般等价物的样貌,其中的道理怎么说得通?

说到白酒,最近发生的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就是,“鲁花”居然也跨界卖白酒了,卖的还是堪称“显酒”的酱香型。新闻一出,调侃者众,“鲁花”收获的最具刺激性的调侃是:花生味儿的?可以肯定,“鲁花牌”白酒里,肯定不会冒出花生味儿,既然是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大渡河酒业代为生产的“酱酒”,味道只能是酱香,也就约略等于茅台味儿。

跨界卖白酒,“鲁花”打的并非是头阵,早就冲进茅台镇里“造酒”、卖酒的“外行”有不少。对这些“跨界者”,绝大多数围观者的本能反应挺一致——非议调侃的多,鼓掌欢呼的少。其实,如果从破除强加在普通商品身上的金融外衣的角度看,“鲁花”们的大胆行动,无论如何都值得点赞。如果华为、小米、娃哈哈,甚至移动、联通、中石油,都能跑来跨界卖“酱酒”,大约,某类白酒的去金融化效率会提高不少。

跨界“造酒”、“卖酒”的物质基础是坚实的,毕竟,红高粱遍地长,赤水河浩浩荡荡奔流了成百上千年,茅台镇的空气、微生物之类的宝贝都是现成的……既然中国人都喜欢喝“酱酒”,“酱酒”的利润空间又格外大,跨界冲进这个市场就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既能提升企业利润,回报股东,客观上也有助于增加供给,平衡供需,稳定价格。更为关键的是,白酒作为一种日常特殊饮品,长久锁定太多的金融资源、社会注意力,在道理上很难讲得通。

“鲁花”跨界卖酒,于是就有了积极意义。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