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孚新科3D复合集流体技术实现突破 在固态电池领域展现应用潜力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李映泉2025-11-28 19:17

11月28日,三孚新科(688359)举办新品发布会,正式揭晓公司在新一代集流体技术领域的突破,并推出3D复合集流体(Cu)新品。此次发布会由三孚研究院与讯隆益联研究院联合主办,并邀请多位行业协会领导、重要学术专家出席。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新型集流体创新对于支撑下一代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发布会上,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于清教表示,传统材料难以适配固态电池的核心诉求,为复合集流体的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提供了重要契机。3D复合集流体技术不仅能显著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充电倍率及安全性能,更能够精准适配固态电池、硅碳负极电池等前端应用场景,为传统液态锂电池和下一代电池技术的迭代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

“复合集流体有望改变既有材料格局,在产业端和资本端均具备高关注度。”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认为。而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成员叶建山表示,3D集流体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具备多项优势,将成为未来多个新体系电池的重要方向。

在新品发布环节,三孚新科宣布3D复合集流体(Cu)在自主开发的一步法量产设备上试产成功,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应用推广阶段。目前,公司已与多家头部客户推进送样测试,已有小批量订单。

在技术专利层面,三孚新科拥有国内首个3D复合集流体发明专利,首创将3D纤维结构应用于集流体,以阻燃纤维膜为基材构筑3D多孔结构,打破了传统复合铜箔“金属—高分子—金属”的三明治结构局限,在延续传统PP复合铜箔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关键性能的突破。

据三孚研究院曲文慧博士介绍,3D复合集流体在延续传统PP复合铜箔优势基础上,实现关键性能的突破,其赋能的电池产品具有高能量密度、更高充电倍率、更高安全性。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高端手机等3C产品、高端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等领域,满足高端消费电子电池、动力电池及特种储能系统对高安全性、轻量化及长循环寿命的要求。这一新产品的背后,不仅是材料、工艺的创新,更是三孚新科“研发—验证—产业化”的一体化科研能力重要体现。

发布会上,国内锂电龙头亿纬锂能锂离子电池研究院院长黄彬彬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D复合铜箔集流体应用于锂电池具有多重技术优势。“该材料的三维多孔结构与可调控表面化学性质,有助于从源头抑制锂枝晶生长,一方面可提升电池安全性,降低枝晶刺穿隔膜引发的短路风险;另一方面能帮助电池在长期循环过程中维持结构完整性,进而提高库仑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其轻量化设计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谈及技术发展趋势,黄彬彬博士表示,固态电池被行业普遍视为下一代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而三孚新科开发的3D复合铜箔,依托其三维多孔结构与高阻燃基材特性,在应对下一代电池界面阻抗大、锂沉积不均匀、体积变化适应差等核心挑战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责任编辑: 孙孝熙
校对: 吕久彪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