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货运市场呈现复杂态势,运价呈现“低位反弹”特征。一边是持续近3周的整体运价疲软;另一边则是头部船公司MSC、达飞、赫伯罗特等密集宣布,将于2025年12月上调多条国际航线的运费。业内人士指出,本轮涨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需求拉动,而是在地缘冲突、气候因素与船公司经营策略共同作用下出现的“淡季涨价”现象。
多家公司宣布上调运价
MSC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将全面上调从远东港口至北欧、地中海、黑海等地区的运费:北欧航线20尺柜、40尺柜分别上调至1860美元和3100美元;黑海航线则分别提升至2850美元和3900美元。
另一家头部航运企业达飞(CMA CGM)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至12月14日,将上调从远东到地中海和北非的FAK费率,最高每40尺柜6300美元。
马士基方面计划从12月25日起,对从中东与远东至莫桑比克贝拉港的货物征收目的地拥堵费(CFD);与此同时,自12月1日起,公司将在罗马尼亚康斯坦察南集装箱码头收取新的“进口检验扫描费”,每箱25欧元。
赫伯罗特宣布将提高远东和欧洲之间的FAK费率,自2025年12月1日开始生效。这一调整适用于20英尺和40英尺干箱和冷藏箱运输的货物,包括高箱。
为何选择在临近年底的阶段集体涨价?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本轮涨价背后,既有地缘政治与气候变化带来的外部扰动,也有航运公司主动调节舱位、修复利润的经营策略。
“本质上,这是‘供需失衡+船司策略性调价’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表示,首先,红海危机持续发酵,部分国际航线不得不绕行好望角,航程普遍延长10天以上,直接造成可用运力下降和集装箱周转效率下滑。
其次,巴拿马运河近期持续干旱实施吃水限制,每日允许通行的船舶数量显著下降,部分时间段仅有32艘船可过闸,通行效率下降进一步挤压全球有效运力。
此外,美国市场出现“关税预期”,部分企业提前出货备货,也在短期内拉升了运力需求。
“今年以来航运价格持续低迷,船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挤压。在行业高度集中、前十大船公司掌握全球约84%运力的情况下,船公司通过减少空班、调整附加费、重设报价带动价格上涨,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柏文喜说。
挤压跨境电商利润空间
12月本为欧美圣诞季出货高峰,本轮涨价对跨境电商和外贸企业影响几何?“12月本是船运淡季,但在圣诞礼品出货节点与供给收缩叠加下,进一步形成了‘淡季涨价’。”柏文喜说。
柏文喜认为,此次涨价对“薄利高频”的跨境电商行业冲击尤其明显:商家成本被迫抬升。部分航线12月涨幅可能超过40%,利润本就不高的卖家承压明显。与此同时,商家库存风险加大。运力紧张与港口拥堵将导致物流时效下降,不排除出现缺货、延迟发货、客户投诉等情况。此外还可能引发“抢舱潮”。
深圳一货代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当前运价水平已经逼近部分船公司的成本线,在圣诞季需求上涨、全球运力受限的叠加下,欧美航线触底反弹属于正常现象。“建议利润率较低的跨境卖家提前锁舱,否则利润空间非常容易被吞噬。”
运价上涨加剧通胀压力
若本轮涨价延续至2026年,影响将不止于航运行业。
柏文喜认为,如果海运价格维持上涨,将会首先影响家具、玩具、家居品等低毛利行业,因为运费上涨会直接带来订单影响。其次,全球供应链可能因此加速调整。“运价上涨会促使部分订单向墨西哥、越南、印尼等地转移。”
此外,航运市场进入“高运价常态化”周期:若地缘冲突和气候问题持续,航运公司可能维持高运价策略,全球物流成本中枢上移。“运价上涨看似是行业行为,但最终肯定传导到消费者,必然会反映在商品价格上。”柏文喜说。
柏文喜建议相关企业和卖家提前锁定舱位、优化备货节奏、关注替代航线与海外仓布局,以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