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公里引水管道输送乡村振兴“桑植样本”
来源:证券时报 2025-11-28 A003版作者:李小平2025-11-28 06:58

证券时报记者 李小平

地处湖南西北边陲的桑植,是贺龙元帅的故里。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当地经济承受着落后的隐痛,成为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但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桑植从未停止探索。

一年前,一条翻越悬崖峭壁约58公里的引水管道,连同总投资超12亿元的水厂——农夫山泉桑植生产基地正式通水投产。自此,“有点甜”的农夫山泉,打上了张家界八大公山的新标签。这个被桑植人视为“富民强县”的重点项目,也为这座边远小城带来了新希望。

在这条管道通水一周年之际,证券时报记者踏上这片土地,探寻这个“富民强县”项目投产后带来的变化。对此,桑植县副县长周擎对记者称:“到目前为止,这是桑植县招商引资最成功的项目,带来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近十年来最难工程”

“看山,要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玩水,要去八大公山”。落地张家界后,热情的出租车司机,这样向记者介绍当地的旅游特色。

八大公山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西北部,198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万公顷,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原始林和原始次森林地区之一。境内植物3000余种,野生动物150余种,被誉为“绿色宝库”“天然中华药库”等。

八大公山也是“三湘四水”中澧水的重要发源地,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Ⅰ类标准,其源头水域更是入选“中国好水”名录。经过持续监测分析,这里的水中天然含有钾、钙、钠、镁、偏硅酸等多种人体所需矿物元素,适合长期饮用。

优质的天然水源,吸引了农夫山泉在此的产业落地。2022年,总投资超12亿元的农夫山泉桑植生产基地项目正式签约。

好山出好水。但是,要将“好水”引下山,却比想象中要艰难。

桑植县芭茅溪乡,因境内“芭茅遍野、溪沟纵横”而得名,是距离农夫山泉桑植生产基地的水源地最近的村民聚集区。从桑植县城出发,驱车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到芭茅溪乡。一路上,山峦连绵起伏,沟谷幽深。静静流淌的澧水河,倒影着两岸郁葱的山林。

农夫山泉的水源地,在芭茅溪乡的大山深处,距离村民聚集区还有相当长的山路。2022年,为了找到这里的深山好水,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徒步了近5个小时。最终,将取水口设定在这深山峡谷里。

“桑植是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施工难度非常大。这项工程被农夫山泉公司内部称为‘近十年施工难度最大的管线工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农夫山泉桑植生产基地总经理朱晓良如是说,从取水口到工厂,不仅要架设2.1公里的悬崖栈道,开凿2个全长共4.7公里的隧道,还要铺设16座过河桥梁。

李元锋是农夫山泉桑植生产基地001号员工,全程参与58公里引水管道的铺设,对那段与大山“较劲”的日子记忆犹新。他回忆道:“在管线的很多途径地段,大型机械无法入场。但是,因为单根管道重达3—5吨,不得不借助单轨小火车等辅助工具,在泥泞中缓慢拖运。在一些狭窄坑洼的作业带,为了保护管道防腐层免遭损坏,工人们只能肩扛手推。”

经过2年多的建设,这条长达58公里的引水管道,于去年11月28日正式通水。 “通水那天,包括公司员工以及参与项目管理的桑植政府工作人员,很多人激动得睡不着觉。”朱晓良说。

增加近亿元投资保护生态

芭茅溪乡的“月亮门”,在绝壁上天然而成,形似一弯新月,是进出山的唯一通道。“月亮门”内的青山、绿树、溪流、幽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记》的描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但由于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置身其中,犹如进入“无人区”。从“月亮门”到农夫山泉水源地,山路十分崎岖。一路上,记者只看到了4户农家,藏在半山腰的密林深处。其中,80多岁的胡志华、陈桂莲夫妇的家,是探访水源地上游的必经之地。

老人家的两儿一女,均已在桑植县城安家。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充满活力,平时还下地干活,渴了就喝山泉水。

作为农夫山泉桑植工厂的001号员工,李元峰目前任职工厂动力科,日常工作要进山取水样、监测水质。去水源地取样的路上,他会经过胡志华、陈桂莲夫妇的家,有时会帮两位老人带上一些日常用品。“现在正常情况下,每两周到水源地来一次取样,再拿回去化验”。

“优质水源地”是农夫山泉核心的竞争力之一,而平衡生态保护与取水生产,是企业永恒的课题。

据了解,为了不破坏途经河流的生态,16座管道的过河桥梁,全部采用直接跨越河道的建设方式,没有在河里打下任何桥墩;同时,为了避开生态敏感区、严格保留生态流量,农夫山泉还联合当地政府,优化管线布局。

“起初,项目设计好的引水管路,是沿着山和河铺设。但是,实际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又对原本设计好的路线进行了调整。整个项目的实际投资,也因此增加了将近1亿元。”桑植县水利局局长胡亚称。

一“水”激活一座城

“对桑植来说,农夫山泉的投资落地,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擎称,“我们把它当成是一个民生项目,一个富民强县的好项目。依托农夫山泉,不仅盘活了桑植优势资源,还带动劳动力就业、物流及配套产业等,让资源变成了资产,变成了资金。”

2024年,桑植县第二产业产值为20.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14.67亿元。农夫山泉桑植工厂的建成投产,大幅提升当地工业的产值。

据了解,目前,农夫山泉桑植工厂已投产的3条天然水和1条无菌生产线,第二条无菌生产线也即将投产。“通水后的前半年,实际上是试生产,今年正式生产也就几个月时间。”周擎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农夫山泉公司已经是桑植县单体增长最快的工业企业,也有望在明年成为张家界市产值最大的工业企业。

胡亚称:“桑植在湖南属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对环境治理、水系治理的直接支持有限。但有了这笔财政收入后,就可以继续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水系治理,农村污水管网的建设。”

桑植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有约12万人在外务工,约占户籍人口四分之一。随着58公里的引水管道的成功铺设、工厂投产,农夫山泉桑植生产基地开始悄悄改写部分当地人的生活轨迹。

工厂员工黄庚是桑植本地人,全程参与了输水管道的建设。“以前在外打工,离家太远;现在家门口有份稳定又待遇好的工作,幸福感提高很多。”

像黄庚这样的“回巢青年”在桑植工厂不算少数:26岁的无菌调配科UHT技术员王文浩,大学毕业后直接入职农夫山泉;技术员陈志龙从长沙的一家汽车制造厂回到桑植,不仅结束了与爱人的双城生活,收入还增加了;广东人林国坚是位“桑植女婿”,接受半年多的培训后成功从教培行业转型为技术骨干,如今已在桑植安家。

朱晓良称,截至目前,农夫山泉桑植工厂共有200余名员工,近70%都是本地员工,其中返乡员工占比超过50%,员工收入在当地处于头部水平。

“留住了人,让桑植重新有了烟火气和活力。”周擎说,目前,围绕着农夫山泉的“一瓶水”,桑植还在积极谋划工业旅游、寻源之旅、茶饮研发、包装供应、物流运输等发展方向,推动“一瓶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桑植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