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育才,锻造新质生产力“生力军”——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破解人才瓶颈观察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郭博昊2025-11-27 18:35

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出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核心载体正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面对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人才缺口,如何快速补位、精准育才?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以其独特的“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用”模式,正在探索一条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生力军”的有效路径。

直面缺口,精准对接,大赛成人才孵化“加速器”

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劳动者。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早已超越传统单一技能,转向跨学科、复合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技能人员缺口预计达25.6万人。这种既懂工业机理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是摆在我国制造业面前的现实挑战。

“过去,老电工背着电笔、钳子、改锥这‘老三件’在车间里就觉得很有底气。但现在,更多需要依靠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山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智能制造系主任邓艳丽对此感受深刻。她所在专业的名称从“电工”到“电气自动化”,再到如今的“机电一体化”并细分出人工智能方向,名称变迁的背后是技术的巨大变革。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精准地瞄准了这一缺口。第三届大赛设置的智能硬件装调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六个赛项,无一不紧扣制造强国、网络强国重点领域。大赛通过“理论+实操”的考核模式,高度还原真实产业场景,旨在快速孵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以赛促用,真刀真枪,获奖选手成企业“抢手货”

大赛的生命力在于其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赛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直接来源于一线企业的真实痛点。例如,智能硬件装调员赛项创新性引入“静态+动态+虚拟”赛制,模拟真实交通场景下的“车路云一体化”测试;数据库运行管理员赛项则要求选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实现智能加工的误差实时补偿,直击数控加工精度稳定性这一行业共性难题。

这种“真刀真枪”的历练,使得从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成为企业争相招揽的对象。邓艳丽向记者分享了一个生动案例:“2022年,我的学生杨晋博获得分项赛第一名后,就有企业现场打听他的情况,甚至通过官网查到学校,直接联系到校长想要挖人。”

杨晋博本人虽然选择留校任教,但其经历同样证明了大赛所培养能力的市场价值。杨晋博告诉记者,通过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他能够参与无人机航拍测绘、文博数字化、自动化设备改造等诸多企业项目。“如果想去企业,也可以去合作工厂实践。大赛中学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非常受欢迎。”这打破了唯学历论的传统观念,彰显了新质生产力下“能力至上”的新人才观。

越来越多企业更加看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技工院校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只要给予机会和考核,他们完全可以胜任非研发类的工程师岗位。”邓艳丽指出。

匠心如炬,薪火相传,“老带新”共筑人才梯队

技术的迭代与创新,离不开一代代技能人才的传承。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不仅是一个竞技场,更是一个“师徒接力、薪火相传”的大舞台。邓艳丽与杨晋博的师徒故事是其中的典范。

邓艳丽是杨晋博的启蒙老师,她回忆道:“我常说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他涉及的很多领域我已经教不了了。作为老师,重要的是给学生指引方向,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做好引路人。”而杨晋博则深受老师影响,怀着一种“教育情怀”,选择将大赛经验传递下去。

从2017年首次参加省内竞赛,到2022年再度以选手身份征战国赛,再到本届大赛转型成为带领4名选手的教练,杨晋博完成了从学习者到传授者的蜕变。“我想把自己在比赛中获得的经验传递给学弟学妹,相当于让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登上更高的舞台。”杨晋博说,“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能走得远。”

如今,杨晋博所在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是一个集老师、学生、企业工程师于一体的团队,共同推进技能人才建设。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传承中创新。

杨晋博注意到,今年的赛项融入了更多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内容,“我们教练团队也处于探索学习阶段”。这种“老带新”与“共成长”的模式,确保了技能人才队伍既能夯实基础,又能不断拥抱前沿技术,持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活力。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以其国家级平台的号召力、与产业前沿紧密结合的赛项设置、以及“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生动诠释了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它不仅是技能精英展示才华的擂台,更是培育未来大国工匠的沃土。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以赛促学”的激情、“以赛促用”的实效和“薪火相传”的延续,这正是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底气与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 孙孝熙
校对: 刘星莹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