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与民政部联合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正式解读《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下称《标准指南》)。作为应对我国中度老龄化社会的关键举措,该指南在2017版基础上完成体系扩容与结构优化,将“旅居养老服务”“适老化改造服务”纳入国家标准范畴,并构建起四大子体系,精准破解养老服务领域标准缺失、滞后、供给失衡等行业痛点,为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支撑。
标准支撑,破局养老行业痛点
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是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建立全国统一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的重要基础,同时为养老服务领域标准研制、标准化工作规划提供顶层设计支撑。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张军表示,此次修订主要基于两大核心目的:一方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适配养老服务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着力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供给结构不平衡不充分及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张军坦言,尽管我国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体制机制、体系框架、要素保障等仍存在短板。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王玉环补充道,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标准化成为促进老年人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标准指南》主要内容共6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构建依据、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以及《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和《养老服务领域已发布、制定(修订)中及待制定标准目录》2个附件。
其中,建设内容部分由四个子体系组成。一是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主要用于统一养老服务领域基础性、通用性概念和范围。二是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主要用于规范养老服务内容及具体要求。三是服务保障标准体系,主要用于规范支撑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运行的人员培训、岗位设置与配备、环境建设、设施设备、科技助老、信息化、老年用品等保障要素。四是服务管理标准体系,主要用于规范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出入院、标准体系建设、纠纷处理、服务质量监测、服务机构评价、信用管理、服务安全风险防范、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方面内容。
覆盖范围上,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甄炳亮指出,《标准指南》新增多个二级、三级指标,规范居家、社区、机构等场景的核心服务,同时,紧跟银发经济发展趋势,增加“委托咨询服务”、“旅居养老服务”等指标;标准编码进一步完善,统一编码并优化明细表,明确标准研制方向;强化政策协同性,新增“服务质量管理”“适老化改造服务”“安全管理”“科技助老”等指标,突出“健康护理”“康复服务”等核心内容。
262项适老国标落地见效
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民政部等部门统筹推进适老化改造国家标准研制,重点聚焦适老化公共基础设施、家居环境设计、产品研发、数字鸿沟破解等领域,持续加大适老产品和服务标准供给。王玉环在发布会上透露,截至2025年10月,已累计发布262项适老化、无障碍相关国家标准,建立起覆盖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体系。
在老年用品标准化方面,王玉环介绍,已发布适老家电、家具、老人鞋、成人纸尿裤等13项国家标准,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同时通过组织标准宣贯,引导企业遵循安全、易用、无障碍理念,提升产品通用性与兼容性,开发更适配老年人的产品。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持续统筹老年用品和服务标准建设,重点加快康复辅助器具、纺织服装、家居家电、公共设施、智能产品、生活服务等老年人可感可及领域的适老标准研制。”王玉环说。
张军表示,民政部将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推进《标准指南》宣贯应用,指导各级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养老服务机构参照执行,推动构建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扩容提质增效,激发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活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