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开展全链条抽检 强化全链条监管”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中旬,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已完成食品安全抽检570.26万批次,不合格率仅为2.74%;风险监测发现率也控制在4.36%。“十四五”时期以来,多批次不合格的企业数量已经呈大幅下降趋势,2024年与2020年相比下降了近50%,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又下降了57.47%。
多举措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
“食品安全抽检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雷达’和‘定位仪’,为全链条监管提供精准靶向。”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孙会川在发布会上的比喻诠释了抽检工作的核心价值。今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以全链条覆盖为核心,在环节延伸、技术赋能、协同联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让安全防线越织越密。
孙会川表示,在生产环节“抓大不放小”,既覆盖所有在产生产企业,也加大加工小作坊抽检力度;经营环节“求全不漏项”,超市、便利店、农批市场等传统业态全覆盖,餐饮外卖、直播带货、生鲜电商等新业态也纳入监管视野,就连进口食品也未缺席。
“大家日常生活中能买到、能吃到的各类食品,基本上都已经纳入了抽检范围之中。”孙会川介绍,抽检已覆盖39大类食品,检验项目涵盖农药、兽药、微生物等2066项指标,每一项都有科学检测方法和限量要求支撑。
针对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监管呈现“靶向性、前瞻性”。孙会川指出,“孩子吃的”是监管的重点,对在产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实现100%抽检全覆盖,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食品实施“月月检”;对校园餐及食材集中采购平台开展“双周检”,两年内实现全国大中小学校园食堂抽检全覆盖,“力争做到让孩子们吃好,让家长们放心”。
同时,对既往抽检不合格率比较高的食品品种和检验项目,加大抽检的批次,对检出不合格的企业实施跟踪抽检,对于投诉举报、舆情反映的突出问题,我们加强风险研判,组织实施专项抽检。市场监管部门还开展直播带货、生鲜电商、餐饮外卖等专项抽检,对掺杂掺假、以假充真等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加大风险监测力度。
科技创新为监管注入新动能,破解“检不出、检不准、检不快”难题。孙会川介绍,今年以来已研制发布106项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可检测近千种物质,覆盖面制品、肉制品等多个品类,“从技术层面大大压缩了食品安全违法的空间”。
针对食品中潜在的非食用物质风险,将那非类、拉非类等物质纳入监管名录并配套检验方法,查处一大批非法添加案件;67项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在农贸市场、校园食堂落地应用,提升了问题发现效率。
跨部门协同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在国务院食安办的统筹协调下,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海关等部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农业农村部对食用农产品开展例行监测,海关总署对进口我国的食品开展入境抽检监测,市场监管总局对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各类食品开展抽检监测。今年以来,共检出不合格食品6万余批次,并做好核查处置,切实守护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严查重处守护民生福祉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对抽检发现的掺杂掺假、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多批次不合格等问题依法从严核查处置。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司长卫国锋介绍,今年已办理食品安全抽检核查处置案件17万余件,罚没金额约4.2亿元,移送司法机关900余件。
在严惩违法的同时,监管部门注重“标本兼治”,既解决具体问题,更规范整个行业。孙会川表示,“十四五”时期,全国完成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任务107万件,罚没金额43亿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3万余件,通过“风险控制、原因排查、整改落实、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的五个到位,切实消除安全风险。“十四五”时期以来,多批次不合格企业数量大幅下降,2024年较2020年下降近50%,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再降57.47%。
进口食品监管筑牢“国门防线”,让百姓吃得放心、买得安心。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骆军介绍,海关建立了进口食品源头严控、口岸严查、后续严处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并通过对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100%注册、高风险进口食品100%官方推荐注册,不断压实境外官方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涵盖全球178个国家(地区)的9.4万家企业,完成了135个国家(地区)1901种(次)优质农食产品的检疫准入。
骆军介绍,2025年1—10月,海关完成监督抽检进口农食产品97793个样品69万项次,退运或销毁不合格产品7138批次;查处走私食品犯罪案件745起,案值81.7亿元。
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源头抓起,让百姓“菜篮子”更安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孙法军介绍,农业农村部组织专业的部级机构每季度对重点区域、重点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随机选择地级市、覆盖县(区),抽检环节涵盖生产基地、屠宰场、储藏库、运输车辆等,“人民群众日常吃的果菜茶、肉蛋奶、鱼虾蟹都纳入监测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