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记者 秦燕玲
11月4日,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6天后,RBI集团宣布将与CPE源峰成立合资公司,意在提振汉堡王中国的业绩。
洋品牌引入本土资本,进行中国业务分拆的模式并不陌生,8年前的“金拱门”已成为类似调整的受益者。眼下具有高度确定性与成长性的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既是各国经营主体的发展机遇,跨国企业的积极调整也是应对激烈竞争的务实之举。
业务分拆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星巴克与博裕投资初步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具体业务调整、策略规划等后续将再逐步商讨。
无论星巴克还是汉堡王,此番调整都意在更深入地参与中国市场。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在2025财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就回应表示,在中国市场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的核心并非资本运作,而是在于通过与星巴克共享使命、价值观的合作伙伴,提升中国本土市场运营效率,确保星巴克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倪睿安表示,合作协议达成后,博裕投资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根据协议,双方目标是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根据星巴克10月底发布的最新财报,截至2025年9月28日,星巴克全球门店数量降至40990家,其中美国、中国门店数分别为16864家和8011家。2025财年中国新开门店数量达415家。
同样地,CPE源峰向汉堡王中国注入3.5亿美元初始资金,用于支持其餐厅门店扩张、市场营销、菜单创新以及运营能力提升,目标是将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门店规模从目前约1250家拓展至2035年的4000家以上。
一家外资咨询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不少在华外企都在进行破局突围,而这些调整更多是为了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毕竟大家面临的本土竞争是真实存在的压力,长期来看,大家对中国还是有信心的”。该人士指出,从其接触的外资机构来看,投资中国、特别是参与到当前中国“AI+”的投资机遇,仍是主流。
老牌洋品牌的转身之道
从1999年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设中国内地首家门店算起,星巴克已入华26年;稍显年轻的汉堡王入华也已20年。随着更多本土企业的崛起、壮大,调整、转身才能让这些成熟的外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继续分享到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红利。
同为跨国餐饮巨头、同样是分拆中国业务,麦当劳的转身开始得更早一些。作为“洋快餐”中较早完成本土化运营的品牌,麦当劳中国自2017年8月步入“金拱门”时代以来,门店数量增长了3倍。根据麦当劳中国今年8月首次发布的《金拱门八周年美好实践报告》,这8年,麦当劳以“全球品牌+本地运营”的模式,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加速发展;同时,对中国市场参与程度也更深入——麦当劳中国90%以上食材已实现本地采购,本土供应商比重提升至近六成。
而本地运营的市场经验也为全球品牌的战略调整提供了支撑。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麦当劳中国董事会主席张懿宸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遇到问题,一般都是“大脑”出问题,而不是“身体”出问题,决策不够贴近本地市场。
“当年在中国市场,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外卖是大趋势,对吧?但你让一个坐在芝加哥的人能主动产生这个想法,还是很难的。”张懿宸举例指出,因此,中信资本接手麦当劳中国后,首先就加大了外卖业务的投入力度,紧接着便着手推进数字化改革。现如今,这两项调整已成为麦当劳全球深化“4D”战略的组成部分,即数字化(Digital)、外送(Delivery)与得来速(Drive Thru)、新店开发(Restaurant Development)。
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尤其是在地缘冲突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具备高成长性与确定性的中国市场仍是跨国企业共享发展机遇的“必选项”。
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日前在投资者大会上就表示,中国市场最大吸引力不仅在于当下,更在于庞大人口规模所带来的消费容量。
从已经历中国业务调整周期的麦当劳来看,当前麦当劳正处于企业史上最快的规模扩张阶段,全球瞄准2027年5万家门店的战略目标,而中国则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市场。今年麦当劳计划在全球新增约2200家门店,其中,中国的增长目标为1000家。麦当劳全球高管在近期的业绩会上透露,今年麦当劳中国新店拓展符合预期目标。
“中国市场发展很快,各种业态、场景也非常丰富,外资企业要去跟其他品牌竞争,要去服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才能继续生根发芽,长期来说对企业和中国都是好事。”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潘圆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市场竞争激战犹酣
外资优势何在?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朱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日前曾公开指出竞争之于中国崛起的重要意义,他举例称,中国有数量庞大的电动车生产企业,或许有些公司会在竞争中被淘汰,但幸存下来的车企将成为“世界舞台上的冠军”。
当前各类型本土企业正在各个方面寻求突破,外企想要在中国市场上继续站稳脚跟,必定要应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企业之间有竞争,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不是一个坏消息。”潘圆圆认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在于需求分层,某一细分赛道的市场都可能拥有不低于某些国家或区域的需求规模,因此未来跨国企业在华投资、展业也会倾向于更加专业的方向,聚焦细分赛道找到自己擅长的业务;同时,本土品牌的快速创新也会倒逼这些跨国企业开发新产品,了解消费者需求,形成良性激励。
这一点在星巴克最新的财报数据上已有体现——2025财年第四季度,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提升2%,高于全球整体水平;星巴克中国当季实现营收8.32亿美元,同比增长6%。星巴克中国方面表示,这主要得益于非咖饮品创新与价格调整带来的需求增长,同时专星送业务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跨国企业自身经营策略调整对宏观稳外资政策是否会有影响?潘圆圆表示,当前中国存量的外资规模已经非常大,很多来华多年的跨国企业更多是通过利润再投资,并不直接体现为外资流入的增长;如星巴克等品牌门店向二三线城市下沉,也更多地体现为增资扩产,不一定立刻反映在引资数据上。
而这一特点,在年初发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中已有明确体现,即提高投资促进水平,要加大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的支持力度;此后出台的《关于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税收抵免政策的公告》《关于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等,则进一步细化了相关举措。对于税收抵免政策,今年6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商务部出台《关于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税收抵免政策的公告》,明确符合条件的直接投资可按投资额10%抵免其股息红利等所得应缴企业所得税,进一步强化了外资长期布局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