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赢现象”背后的冷思考:今天的明星赛道会否成为明天的价值陷阱
来源:证券时报 2025-11-24 A005版作者:陈书玉 裴利瑞2025-11-24 07:02

证券时报记者 陈书玉 裴利瑞

在一年多时间内将权益规模从不足百亿元推升至超千亿元,永赢基金的爆发在整个中国公募基金史上都堪称现象级,但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成功突围,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着资管行业在宏观环境、渠道生态与投资者行为变迁交织下的深刻演进。

不可否认,永赢的崛起离不开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捕捉,它敏锐地抓住了两大风口:

一是在“资产荒”背景下,市场对高弹性稀缺资产的强烈渴求。在当前利率下行、房地产投资属性减弱的宏观背景下,能够带来可观回报的优质权益资产变得尤为珍贵,而永赢基金的“智选”系列产品高度清晰、纯粹的产品定位,恰好满足了投资者对精准捕捉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趋势的工具性需求。

二是基金评价与销售话语权的去中心化趋势。过去,基金发行严重依赖银行渠道的重点池和第三方销售机构的星级推荐,然而,新一代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投资者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他们不再全然信任中心化渠道的推荐,转而投向一些非财经垂类内容平台,只相信自己或他们选择跟随的KOL(关键意见领袖)。永赢基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其“客户数优先于规模”的电商策略,本质上是顺应去中心化趋势,通过低门槛体验广泛播种用户认知,而其“打标签”式的产品宣传,则是在碎片化的信息环境完成了用户心智的精准植入。

但如果我们只是将永赢基金的爆发归因于天时地利,或许仍未触及其为行业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当基金产品的工具化浪潮奔涌而来,管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责任边界正在发生怎样的漂移与重构?

在曾经那个“选基金就是选人”的时代,我们把主动权益基金看作一个打包的“解决方案”,基金经理不仅负责选股,更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资产配置、风格轮动和风险对冲的责任。

而高度工具化的产品,则更像是一个个性能优异但功能单一的精密零件。基金公司将零件的性能参数(投资方向、风险收益特征)标注清晰,这无疑降低了投资者的决策成本,是行业的进步,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零件的选择便利实则将组装整车的复杂性与选择权,更多地交给了投资者一端。

对于少数专业投资者,这是一个更高效、更自由的工具箱,但对于占据绝大多数的普通投资者而言,一场“能力的错配”正在悄然发生。他们或许能够清晰地判断自己是否看好人工智能,却未必具备将这一“零件”与其他不同属性的资产进行科学配置、动态再平衡,并构建一个稳健投资组合的专业能力。

一个值得警惕的不对称性也随之浮现:基金公司对投资者的了解愈发精准,但投资者对产品背后的投资框架、风控逻辑、策略容量及极端市场下应对能力的认知是否同步深化?“力争做到上涨时比指数更具弹性,下跌时控制回撤优于指数”的产品定位又能否真正实现?理论上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只是当我们身处在一个上行的市场中,往往容易低估风险的严重。

因此,永赢的破局既是一个阶段的成功,也预示着新征程的开始。其路径印证了在逆周期中布局、在系统上投入、在组织上创新的有效性,为中型基金公司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而随着工具化不断深化,行业的下一阶段命题也已清晰浮现:如何在提供清晰、高效工具的同时,通过投顾服务与投资者教育,帮助用户真正掌握这些工具,避免他们在看似自由的自主配置中迷失方向。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产品的清晰不完全等同于资产的优质。这些聚焦高景气赛道的基金产品,其长期生命力和抗风险能力仍需经历完整产业周期和市场波动的检验。今天的明星赛道是否会成为明天的价值陷阱,是永赢基金及其投资者需要共同面对的时间考题。

其次,当旧的“中心”影响力减弱时,新的“中心”是否正在形成?这些在去中心化平台上凭借业绩和口碑迅速崛起的基金产品,其本身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更具隐蔽性的“中心”,引导着海量的散户资金流向?这种新的流量集中模式,其稳定性和潜在风险同样需要观察。

归根结底,资产管理的终极使命,从来不只是销售产品,而是赋能投资者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增长。这条路,永赢基金和整个基金行业都才刚刚起步。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