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永赢基金权益突围之谜:产品主义与流量新范式
来源:证券时报 2025-11-24 A005版作者:陈书玉 裴利瑞2025-11-24 07:02

编者按:潮涌万象,中国公募基金业正经历从规模增长到价值创造的深刻变革。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如何在变革中把握机遇、锻造持久优势,成为每家机构的核心课题。那些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必有其独特基因——或是穿越周期的投研智慧,或是引领创新的产品布局,或是对长期主义的执着坚守。证券时报星基金周刊今起推出“解码中国基金业优秀基因”系列报道,旨在探寻支撑行业行稳致远的内在动力,记录那些推动行业持续进步的坚实力量。

证券时报记者 陈书玉 裴利瑞

在公募基金规模迈过36万亿元的今天,行业格局似乎日益固化,头部巨头们凭借全能作战体系构建了坚实的护城河,留给中型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然而,总有例外者试图打破宿命。永赢基金,一家典型的银行系公司,在2025年的市场中上演了一场惊人的突围。截至三季度末,其主动权益产品规模达到934.64亿元,年内规模激增766亿元,增量高居市场第一。

在巨人的战场上,永赢基金究竟做对了什么?证券时报记者经过多方深度调研,试图解构其高增长背后的成长动因,这不只是一次业绩上的爆发,更像是一场长期谋划的战略突围。

决心:权益投资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

永赢基金成立之初就有发展权益的梦想,但由于2013年才进入公募行业,起步期公司也走过两三年弯路,2016年现任管理层进入永赢基金,用了两年时间通过快速发展固收业务,解决了公司生存问题。

2018年,永赢基金权益业务启动,这是永赢经历的第一轮牛熊,有过牛市的高光,也有过熊市的艰难。但是,纵然在至暗时期,公司内部共识依然清晰:发展权益投资不是可选题,而是一道关乎公司未来存亡的必答题,也是公募基金必须承担的责任使命。当然,这也意味着固收业务赚的那点“辛苦钱”都要铺给权益。

“现在不投入,五年后权益业务仍将为零。投入,则意味着可能。”永赢基金管理层达成了共识。

正是基于这一逻辑,在2022至2023年权益市场持续低迷、多数同业收缩战线之际,永赢基金持续进行逆周期布局,公司重点推进了两项举措:一是广发“英雄帖”,进一步壮大权益投研团队,不仅从市场引进成熟基金经理,而且通过校招吸纳后备人才,孵化投研梯队;二是埋下未来的种子,以自有资金1亿元,设立了10只聚焦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向的发起式基金。

事后看,这两步棋落子深远。人才的引入,尤其是2023年以来,知名基金经理高楠、李文宾的加盟,为永赢基金带来了体系化的投研升级;而在市场低点发行的10只发起式基金,也成为其逆袭的关键利器。

解法:基金经理同时也是产品经理

高楠的加入,不仅是投资能力的加持,更是投研文化与组织架构的一次重塑。

“整个资管行业的竞争,正从负债端(找钱)逐渐转到资产端(找优质资产)。”高楠对资管行业趋势有着清晰的判断,“谁有资产定价能力,谁能把结构性的机会提前找出来,并通过产品形态做出高效率的表达,谁就能吃到市场上升周期的流量。”

在这一判断下,永赢基金权益团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了两项核心工作:系统化打造人才梯队、战略化思考产品布局。

在此基础上,永赢基金提出了“每一位基金经理都是产品经理”的鲜明理念。这意味着,基金经理不仅要追求投资业绩,更需要深度思考产品定位:它服务于哪类客户?这类客户的风险偏好与持有体验如何?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是否清晰稳定?这种思维的转变,将投资从业绩的竞技场拉回到客户价值的创造场。

为了将这一理念落地,永赢基金建立了极具特色的“产品会”机制。每周,高管、投资、销售、风控齐聚一堂,合规、交易乃至IT运营部门按需列席,共同审议产品布局、策略、渠道和风险。这不是一个形式主义的会议,而是一个真正拉平信息、高效协同的决策平台。

这种组织形式,让一家基金公司拥有了科技企业般的敏捷性,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高效迭代产品。

他们根据对市场结构性机会的判断,将主动权益产品线清晰分层:作为组合基石的全基产品、聚焦特定方向的主题型基金、高锐度的工具型“智选”系列,以及侧重策略的“慧选”系列,然后人岗匹配,由投资经验丰富、风格均衡的基金经理如高楠、李文宾等管理全基产品;风格鲜明的基金经理负责主题与策略型产品;而内部培养的年轻骨干,则管理聚焦高景气细分方向的“智选”系列。

“在新兴成长领域,年轻人的研究跟踪可能更深入,让他们聚焦在自己一直研究的、最擅长的方向,更容易打出业绩。”高楠表示。

永赢科技智选的基金经理任桀,正是这条成长路径的典型。他毕业即加入永赢,从研究员做到科技组组长,2024年末开始管理产品。“公司的指挥棒很明确,就是鼓励基金经理把行业和公司基本面挖深挖透。”任桀说。

加速:产品主义与种子策略合奏

如果说坚定的决心和清晰的思路是引擎,那么对市场需求与流量逻辑的精准捕捉,则成为永赢基金权益业务起飞的加速器。

这一策略的成功,显著体现在工具化产品线“智选”系列产品的崛起上。该系列产品高度聚焦于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领域,如人形机器人、创新药、云计算等国家战略方向明确、成长潜力巨大的行业,其核心特点在于清晰度与策略锐度,避免了“盲盒”式投资的不确定性。

“市场对我们存在一些误解,认为我们是在押注细分行业或打造增强型ETF。”永赢基金曾表示,“实际上,我们布局的每一个方向都基于中长期产业趋势的判断。资管机构的使命是帮助投资者高效赚钱,因此必须围绕‘哪些方向更容易赚钱’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配置优质资产。”

对于流量,永赢基金有其独到的理解,他们认为,高收益资产本身具有稀缺性,正是这种稀缺性成为了流量的天然来源。因此,公司只需专注于核心任务:持续挖掘具备中长期产业逻辑的成长行业,并通过颗粒度更细、更具前瞻性的产品布局,将之转化为投资优势。而当拥有这项优势之后,流量也就随之而来了,这也将成为永赢权益业务未来的核心打法之一。

在营销端,永赢基金也展现出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作为一家年轻的基金公司,对互联网平台有着自己的直觉,并制定了一套独特的打法。他们洞察到,互联网投资者的决策链路和投资习惯已变:从被动接受推荐,转向在内容平台主动获取信息;从过去单吊一两只明星基金到人手基金配置小超市。同时,永赢基金为电商团队设立了反常规的KPI——首要目标不是规模,而是“客户数”的增长。

在市场低点,无论投资金额大小,每新增一位客户都被视为播下一颗信任的种子。这一策略旨在通过真实的投资体验积累用户信任,完成更扎实的长期品牌植入。

“智选”系列产品的清晰定位,恰好支持了这一种子策略。其凭借透明性与聚焦性,天然为不同偏好和判断的投资者打上标签,当投资者看好某一特定领域时,能够迅速找到与之精准匹配的工具。

这一产品主义+种子策略的协同效应,在2024年9月底市场回暖后迅速爆发。前期积累的大量种子客户在验证产品策略一致性后,信心大增,迅速追加投资,推动部分“智选”产品规模迅速由千万元级跃升至亿元级。其中,永赢科技智选的规模在三季度末飙升至115.21亿元,较年中实现近十倍增长,成为产品与种子策略正向循环的最佳例证。

进军:迈向平台型公司的理想与现实

在规模狂奔的同时,永赢内部也在反复强调战略克制。这种克制,源于对行业上一轮周期教训的深刻反思——盲目追求规模,最终伤害的是品牌声誉和投资者的信任。

“规模是能力的结果,而不是我们的目标。”这句话在永赢内部已成为共识,且为了将理念付诸行动,公司主动为高速增长踩下刹车。

一方面,对于智选系列等高波动工具型产品,公司在季报和宣传材料中反复提示其工具属性与风险特征,引导投资者合理配置与管理预期。另一方面,2025年8月以来,公司主动对多只绩优产品实施限购。

“我们并不期望通过一轮周期解决所有发展问题。”永赢基金曾表示,“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尽量帮客户实现并留存收益,让他们在下一轮周期中能继续选择我们。”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永赢基金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据悉,永赢基金每年年度汇报的最后一页,永远写着同一行字:“建设具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的平台型资管公司”,这是公司锚定的长期战略方向。

平台型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多元产品线与投资策略,平滑单一资产周期的波动。目前,永赢已初步形成主动权益、固定收益、绝对收益与被动指数四轮驱动的业务格局。

当然,平台化建设仍面临挑战。仅就主动权益业务来看,永赢基金坦言,在深度价值、均衡成长等风格领域,优秀人才储备仍显不足;此外,在量化、多元资产配置等方向也需持续投入。

“在现有资源下,权益团队表现可打100分,但长远来看只能有85分,因为在若干关键节点上仍缺核心人才。”永赢基金表示,理想中的团队应是在每一资产类别与策略方向上都拥有较高胜率、彼此信任的同伴,从而构建沟通成本低、协同效率高的投研生态系统,“平台化不是要消灭个人的阿尔法,而是让每个人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永赢基金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另一种发展路径的实践参照:其一,它证明了中型基金公司不仅可依靠差异化策略生存,更能够通过聚焦核心能力实现突破;其二,工具化产品并非被动指数投资的简单替代,而是主动投资能力的一种精准表达;其三,平台化建设的关键不在于人和产品的堆砌,而在于能否形成可复用、可持续的体系能力。这一模式是否具备普遍适用性,业界仍有不同看法。但永赢的实践至少表明,通过持续站在客户需求角度思考、进而重构价值链,仍可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在资产管理这场无限战场中,真正的壁垒从来不是牌照或规模,而是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