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尹艳林:把握“十五五”机遇 构建科技金融良性循环生态
来源:证券时报 2025-11-24 A002版作者:卓泳2025-11-24 07:02

证券时报记者 卓泳

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南沙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尹艳林发表主旨演讲。他强调,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在金融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十五五”时期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聚焦重点方向破解发展难题,构建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

尹艳林首先回顾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金融取得的显著成就。商业银行充分发挥间接融资主渠道作用,5年来科技贷款增长30%,截至今年上半年规模超40万亿元,制造业长期贷款增速尤为突出。此外,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至2.9%,100多万家科技企业获得贷款服务,“小巨人”示范企业获贷率高达80%,“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显著缓解。

资本市场支持力度持续加码,科创板设立及注册制改革深化,设置科创成长层,启动第五套标准,截至4月底已有500多家科创企业上市,占沪市企业总数的41%,新上市企业中70%为科技企业,市值占比30%以上。

同时,科创债等创新产品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启动;创业投资、科技保险蓬勃发展,推动7地设立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跨境金融便利化政策持续优化,知识产权证券化有序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谈及“十五五”时期的发展态势,尹艳林指出,行业面临六大机遇与三大挑战。机遇方面,政策框架和工具体系持续完善,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规模已扩大至8000亿元;金融机构实力雄厚、创新动力充足,纷纷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探索投贷联动模式;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推动下,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未来产业、核心技术突破等领域融资需求大增;AI、大数据等技术为风险评判、项目评估提供新支撑;资本市场开放持续深化,科技金融国际化趋势明显。

挑战则集中在三方面:早期科技项目评价识别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短缺;创投领域存在考核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体制性矛盾,免责与追责平衡难度大;风险投资规模扩张缓慢,民间资本参与顾虑多,投贷联动内部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针对未来发展,尹艳林提出八大重点方向。一是要发挥全国性商业银行主力军作用,深化投贷联动改革,加强与外部直投机构合作;二是凸显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功能,聚焦商业银行难以覆盖的领域;三是壮大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四是培育耐心资本,完善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风险分担、收益共享机制,优化基金考核管理;五是因地制宜推进科技金融资源差异化配置,避免同质化发展;六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扩大科技保险覆盖面,培育科技投行、知识产权评估等专业机构;七是强化人才技术协同,提升金融机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八是优化金融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适当下放信贷投放权,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