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成就怎么看?多部门发声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秦燕玲2025-11-22 10:41

11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金融业发展成就专场,会上,北京市委金融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曾林峰、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行长巢克俭、北京金融监管局局长朱衍生、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副局长侯凤坤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金融业的有关发展情况。来看会上重点表述:

1、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年均贡献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贡献地方级税收收入占比均约为20%;年均贡献全口径税收收入约40%。

2、力争到“十五五”期末,把北京打造成为国家金融战略有效实施、国家金融管理改革创新、国际金融治理深度参与的重要核心枢纽。

3、今年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预计超过8500亿元。

4、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北京全市金融“五篇大文章”合计贷款余额6.8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0%,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2.1个百分点。

5、五年来,辖内不良贷款处置额较“十三五”时期增长1.4倍。不良贷款率0.7%,持续处于全国低位。

6、充分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辖内银行已为219个“白名单”项目投放贷款2156亿元。

7、在京公募基金已基本建立了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制度。北京市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已设置长期考核指标,在京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正逐步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

金融业对北京市全口径税收收入年均贡献约40%

“北京金融业总资产规模约占全国一半,在京各类资管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30%。”曾林峰指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六个集中”优势更加彰显,即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最集中、金融机构总部最集中、资金汇聚最集中的优势更加突出,金融基础设施集中、国际金融组织集中、金融人才集中的优势也得到进一步巩固。

曾林峰用“三个20%和一个40%”展现首都金融的稳步增长——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年均贡献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贡献地方级税收收入占比均约为20%;年均贡献全口径税收收入约40%。

曾林峰表示,北京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由2020年底的6804.1亿元增长到2024年底的8154.2亿元,为首都经济平稳运行、稳中提质提供了强有力金融支撑。

高水平开放是北京金融鲜明的底色,曾林峰介绍,北京市承接和实施各项金融开放政策,努力建设“三个高地”—— 金融开放政策实践高地、外资金融机构兴业高地、国际金融交流合作高地。

在境投融资方面,北京市已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业务金额超48亿美元;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试点,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5亿元人民币;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累计开户超11.7万户。在资本市场方面,区域性股权市场实现三项创新试点,即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认股权综合服务平台试点、股权投资和份额转让试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进入监管沙箱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曾林峰表示,力争到“十五五”期末,把北京打造成为国家金融战略有效实施、国家金融管理改革创新、国际金融治理深度参与的重要核心枢纽。

北京全市金融“五篇大文章”合计贷款余额已达6.8万亿元

巢克俭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市金融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做大总量。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期初为7057亿元,今年预计超过8500亿元。

二是优化结构,贷款呈现“三升一降”。“三升”指新经济领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科技贷款占比分别提升了3.3个、3个和2.7个百分点,余额增速分别超过14%、20%和10%;“一降”是房地产贷款占比下降7个百分点。

三是金融“五篇大文章”形成了一大批全国可推广复制的经验。

四是金融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具体到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看,巢克俭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地区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信贷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北京全市金融“五篇大文章”合计贷款余额6.8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0%,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2.1个百分点。全市非金融企业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近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科技创新债券融资总额近2200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户数较2021年初增长近5倍,专精特新企业获贷率达六成。

北京是全国的智力高地,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活跃。巢克俭表示,目前首都金融“五篇大文章”制度体系已初步建成。在科技金融方面,持续加大和优化科技金融供给,建立科技金融综合评估机制,促进“股债贷保”联动合作。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多维度、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矩阵基本形成。债券市场“科技板”新政在京落地见效,北京地区银行间市场科创债发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北京金融监管局辖内高风险财务公司、高风险银行“清零”

朱衍生介绍,五年来,辖内不良贷款处置额较“十三五”时期增长1.4倍。不良贷款率0.7%,持续处于全国低位。银行资本充足率16.58%,高于全国1.22个百分点。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65.7%,高于全国31.3个百分点。

同时,各行业转型步伐加快。机构职能定位进一步强化,信托、保险、理财等机构加快回归本源,辖内资管机构管理的资管产品增至16.8万亿元。中小金融机构减量提质深入推进,五年来,共有232家弱体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退出市场,3家村镇银行实现法人机构改设为支行。保险业“报行合一”不断强化,财险业和寿险业综合费用率分别较“十三五”时期末下降9.8和7个百分点,降本增效成果显现。

从金融监管效能来看,北京金融监管局坚定履行防风险首位主责。深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辖内高风险财务公司和高风险银行“清零”。积极配合防范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多措并举稳定房地产融资,充分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辖内银行已为219个“白名单”项目投放贷款2156亿元。全国首创个人住房改建贷款产品和存量贷款“带押改建”流程,探索金融支持危险住宅楼改建的“北京方案”。

同时,还坚持“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牵头建设北京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持续深化行刑衔接、警保合作和府院联动。联合打击金融“黑灰产”,推动处置相关不良信息12余万条。开展多轮金融乱象专项整治,联合打掉多个不法贷款中介,涉案贷款超60亿元。

在金融消保方面,构建首都金融“大消保”工作格局,打造“金融伴我成长”特色宣教品牌。上线全国首个银行业保险业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成立全国首家金融业联合人民调解组织—北京金融纠纷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半年来已受理案件超7500件,调解成功率近80%,成为首都金融业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朱衍生表示,下一步,北京金融监管局将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首都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开创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

侯凤坤用三组数据展现了“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取得的成绩,包括在京上市公司质量有效提升,公募基金费率改革、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实际权益投资比例明显提升等方面。

具体来看,在实际权益投资中,北京市证监局辖区公募基金管理人合计管理权益类基金1090只,规模1.94万亿元,权益类产品数量同比增长19%,规模增长26%。累计推动79只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名录。养老金方面,辖区公募基金管理人合计管理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2.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73%,“长钱长投”的正向循环进一步得到改进。险资入市方面,支持3家参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的大型保险公司在京设立私募基金管理人,并以私募证券基金方式实现保险资金入市。

此外,侯凤坤表示,目前,在京公募基金已基本建立了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制度。北京市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已设置长期考核指标,在京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正逐步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

责任编辑: 孙孝熙
校对: 许欣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