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这一战略部署精准契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随着居民需求层次不断升级,对教育、医疗、养老、文旅、信息等高品质服务的消费意愿显著增强。这些服务消费具有显著的高收入弹性特征,增长潜力与市场空间远大于基础物质消费。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化,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此背景下,服务消费正日益成为引领消费扩容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引擎。一方面,服务消费逐渐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动力来源,将推动我国消费市场从实物商品主导向服务消费引领转变。另一方面,服务消费比重的提升将驱动第三产业规模扩张与能级跃升,不仅有助于增强经济韧性、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还将构筑起内需主导型增长模式的坚实底座。这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服务消费的蓬勃发展为金融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当前金融服务体系在支持服务消费方面存在结构性痛点,制约了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
在供给端,服务型企业普遍轻资产运营,缺乏充足的抵押物,难以达到传统银行授信标准,容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在需求端,传统信贷产品主要满足车、房等大宗实物消费,风控逻辑与期限结构难以适应教育、康养、文旅等服务消费的特征,缺乏灵活的定制化信贷工具。在交易环节,现有支付体系尚未完全适应服务消费特性,使得服务消费领域存在支付流程复杂、预付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打通这些堵点,推动金融供给与服务消费需求精准匹配,已成为撬动消费需求释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
首先,为有效支持服务消费扩容升级,需综合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与差异化监管工具,促进金融机构扩大对服务消费领域的信贷投放。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额度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以低成本资金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及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未来,还应重点聚焦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旅游等重点行业,通过合理定价和可持续的信贷模式,持续加大金融支持。
其次,创新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增长点。应鼓励金融机构与合规平台深化合作,围绕教育、康养、文旅等特定场景,开发小额、分散、灵活的场景化消费信贷产品。需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的有效模式,赋能体验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等新业态发展。同时,针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等特殊群体,可利用社保缴纳、商业流水等多维数据构建风控模型,量身定制符合收入特征的信贷产品,有效稳定消费预期。
再次,全面优化消费支付环境,切实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以及降低系统性风险。可以优先在文旅、医疗、教育等高频且预付费风险较高的服务场景,大力推广和深化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实现预付资金的智能合约管理。通过将资金锁定在央行信用背书体系内,并设定按服务进度分期释放、未消费一键退款等智能规则,从技术层面根除商家挪用资金乃至卷款跑路的风险。与此同时,还应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公众对预付风险、个人信用和借贷成本的认知,从而系统性构建金融服务安全网。
最后,强化政策激励与监管保障,引导金融资源向服务消费领域倾斜。可以研究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消费领域的信贷投放,从风险资产权重计算、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给予适度优惠,以提升业务积极性。为夯实金融服务的信用基础,还需打破数据壁垒,整合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多维信息,构建统一的服务消费信用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为服务业企业及广大从业者建立精准的信用档案,为金融机构的授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有效缓解因轻资产、无抵押物带来的融资障碍,确保信用良好者获得便捷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