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排到明年但利润承压,磷酸铁锂行业探讨“反内卷”
来源:第一财经作者:祝嫣然2025-11-19 14:12

面对连年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磷酸铁锂材料行业协会和头部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11月18日,以“合规筑基 创新降本 共生破局”为主题的《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研讨会召开。湖南裕能(301358.SZ)、安达科技(920809.BJ)、德方纳米(300769.SZ)、万润新能(688275.SH)、丰元锂能(002805.SZ)等磷酸铁锂行业企业表示,目前正承受来自上下游的双重挤压。当前磷酸铁锂行业前端的各项化工原料正处于紧缺和价格快速上涨阶段,整个行业扩产动作明显放缓,如何应对明年下游的客户需求值得思考。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汤雁在研讨会上表示,磷酸铁锂材料行业已成为锂电产业链中竞争最激烈、利润承压最严重的环节。全行业连续亏损超36个月,6家上市企业平均负债率达67.81%。内卷式竞争消耗的是宝贵资源,透支的是整个产业的创新活力。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出协同行动倡议:以成本指数为“度量衡”,重建市场定价逻辑,遏制“内卷式”恶性竞争。以创新升级为突破口,开辟价值增长新赛道,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跨越;以供需平衡为着力点,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引导产能有序释放。

行业内卷利润承压

作为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核心材料,磷酸铁锂以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及成本优势,支撑全球锂电产业链运转。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

自2022年以来,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深陷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泥潭,成本与价格矛盾突出,已成为锂电产业链利润承压最为严重的环节。

2025年1-9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达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26.75%,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储能装机量同比激增60%,全行业产值有望突破3万亿元大关。

汤雁表示,当前锂电产业增长动能强劲,磷酸铁锂材料作为核心支撑,以近74%的正极材料出货占比(其中,今年在国内储能电池领域以99%占绝对主导地位),为交通电动化和能源绿色化转型筑牢根基。

产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2024年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逼近470万吨(同比增长约34%),实际产量仅230余万吨,产能利用率约50%。2022年底至2025年8月磷酸铁锂材料价格从17.3万元/吨暴跌至3.4万元/吨,跌幅达80.2%。

随着下游需求持续增长,磷酸铁锂行业三季度起明显回暖,景气度持续提升。

汤雁谈到,尽管2025年以来,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快速增长带动,磷酸铁锂材料需求大增,头部企业订单已排至2026年,产能满产,但磷酸铁锂材料成本压力仍未根本缓解,无序竞争叠加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合理,正不断消减我国来之不易的全球供应链优势。

安达科技副总经理刘家成在研讨会上提到,头部前五企业产能基本满产,但却只有两家企业盈利,其余上市公司基本都是亏损状态,这明显是不正常的现象。

参会企业表示,从上游来看,生产磷酸铁锂需要锂源、铁源、磷源等原料,这些原料价格近期上涨非常快。从下游来看,由于市场集中度低、企业竞争异常激烈,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很难把上游涨价的压力传导到下游电芯等企业。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磷酸铁锂材料分会秘书长周波表示,目前磷酸铁锂行业前五大企业基本满产,第五到第十的企业产能利用率接近80%,预计今年产能会达到370万吨,头部企业排产排到2026年,部分电池企业出现“一吨难求”的局面。但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磷酸铁锂行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以至企业外部融资扩产渠道基本关闭,或不能有效支撑明年行业的增量行情。

协会提出三项倡议

研讨会上发布了《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这份由协会委托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为期两个月专项调研形成的研究成果,以2025年1-9月湖南裕能、德方纳米、万润新能、常州锂源、友山科技、丰元锂能、安达科技七家头部企业(合计占行业74%市场份额)的经审计数据为核心样本,通过平均法、市场份额加权法、产能规模加权法多维度精准测算,给出明确发展基准。

“无论采取哪种算法,都能清晰地看到,磷酸铁锂材料市场平均售价低于行业平均成本,行业整体处于亏损之中。”周波说,目前市场成交价低于磷酸铁锂市场的平均成本。今年1月至9月,平均成交价比平均成本低了9.7%,比成本最高值低了15.3%。

周波表示,这一成本指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透明的价值参考,更为政府监管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同时还可提升市场透明度,辅助上下游企业进行市场研判和决策,有望成为行业规范发展的“风向标”。

上海有色CEO卢嘉龙分析,成本指数的发布可以让上下游企业了解行业处于怎样的一个水温中,但下游是否会因为了解成本指数而给出更好的价格仍然存疑。电池厂商对于材料成本通常会有所把握,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理控制产能规模、放缓扩张步伐,从经济学逻辑而言,或许是化解问题的有效路径。

汤雁代表协会提出三项协同行动倡议:第一,以成本指数为“度量衡”,重建市场定价逻辑。协会将联合主流企业,构建覆盖原材料、生产、物流全环节的成本核算体系,既为企业提供透明价值参考,遏制低于成本的恶性竞争,也为政府监管提供数据支撑,让政策调控更精准高效。

第二,以创新升级为“突破口”,开辟价值增长新赛道。协会将持续推动高压密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无钴材料等前沿技术攻关,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跨越。

第三,以供需平衡为“着力点”,构建协同发展生态。摩根大通预测,2026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增长30%,结合我国出口市场的广阔空间,未来两年磷酸铁锂材料将新增百万吨级需求。需要建立产能预警机制,推动材料企业与下游龙头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引导产能有序释放,避免“需求增长、利润不增”的情况。

汤雁表示,“反内卷”并非磷酸铁锂材料行业的“独角戏”,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环节也不同程度面临产能过剩、价格竞争加剧的压力。对此,协会将在做好磷酸铁锂材料行业工作的基础上,分领域建立细分产品成本数据库,开展产能供需预警分析,推动各细分行业形成“成本共知、风险共防、利益共享”的发展共识,从单点突破走向全链协同,彻底扭转“各环节自卷、全产业链受损”的局面。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