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伯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
“十四五”时期,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能源版图中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无论是在光伏、风电领域,还是储能和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制造均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在设备制造环节全面领先的同时,新型能源体系的配套支撑也有待提升。如何将强大的制造能力切实转化为系统高效运行的整体实力,已成为“十五五”时期推动中国能源转型的关键任务。
“十四五”时期制造端的全面超越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高歌猛进、全面崛起的五年。从产业结构维度看,制造端的快速扩张与实力跃升,成为中国能源转型最具标志性的成就。在光伏领域,中国光伏组件、硅片和电池片产能均占全球产能八成以上,且光伏发电成本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双重优势使其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力量。在风电领域,中国企业实现陆上与海上风电机组制造自主化突破,机组运行效率与可靠性显著提升,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占全球比重超五成,稳居世界首位。在储能与锂电池产业链领域,中国已构建起从原材料开采、核心设备制造、电芯生产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生态,产能规模与技术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成为支撑全球新能源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样展现强劲发展势头:中国不仅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更在驱动系统、电池管理和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全面领先,产业竞争力持续攀升。
然而,制造端的全面领先并未完全转化为能源体系层面的高效运行。能源体系作为复杂的物理与经济协同网络,不仅依赖设备供给,更需电网、储能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调节能力培育及市场机制完善的全方位支撑。“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快速扩张,但消纳能力提升、储能布局优化、电网调节升级及跨区域输送建设的进度相对滞后,导致了部分地区“装机快、并网难、利用率低”的结构性矛盾,制约新能源效能释放。
正因如此,“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一部署实质上意味着中国新能源发展从结构性突破走向系统性重构的战略转向。其重点不再是单纯扩大制造产能,而是聚焦强化电网调节能力、发展新型储能、完善市场机制,推动中国能源体系从“制造领先”向“体系强健”实现全面升级。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进入“十五五”时期,中国能源转型的重心逐步从制造端向体系端转移,从单纯扩张产能转向完善新型新能源基础设施和优化系统运行协同推进。“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并统筹就地消纳与跨区外送。这意味着不仅要保持制造端的领先优势,更需通过优化电网布局、提升跨区输电能力、推进源网荷储协同等措施,构建安全、韧性、智能、高效的系统支撑网络,从而确保新能源能够稳定、高效地融入电力系统,确保新能源发电“发得出、用得上、用得稳”。通过这一系统性建设,中国能源体系将逐步完成从“制造强国”向“体系强国”的战略转型,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和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化石能源的管理和转型方面,“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替代与清洁高效利用,这一要求与煤电灵活性改造、热电联产优化,以及天然气、核能、抽水蓄能等传统能源协同构建系统安全底盘的措施相呼应。通过科学调度优化与技术升级改造,煤电等传统化石能源将在系统中发挥调节性支撑作用,同时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这不仅能显著增强能源体系的安全韧性,也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提供了稳定支撑。
储能、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将成为“十五五”时期能源体系升级的核心突破点。“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强调,要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这为解决新能源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路径。在储能技术布局方面,应构建涵盖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及探索氢能、热储能等多元化技术形式的储能体系,实现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能源的灵活调节能力。智能电网和微电网通过技术集成,可推动分布式能源高效消纳,显著提升能源系统整体响应速度,为新能源充分发挥替代作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终端能源消费的电气化转型与能源市场机制的完善,同样是“十五五”时期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绿色低碳化转型,同时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这意味着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需进一步推广电气化设备与智能用能系统;并通过灵活电价政策、容量市场建设、碳市场扩容及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创新,形成“价格信号+市场规则”双驱动的系统调节能力。完善市场机制不仅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激励新能源项目、储能设施及用户侧资源参与能源系统调节,进而推动能源体系整体高效运转。
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方向
随着体系建设重要性的凸显,储能、电网智能化与终端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也愈发关键。新型电力系统将以新能源为主体,必须通过灵活、高效的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预计电力现货市场、容量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将加速推进,价格信号将更充分反映时间与空间维度价值,精准体现储能和灵活电源在系统调节中的真实贡献。在此过程中,储能、分布式能源与灵活负荷将逐步从“被动接入”转向“主动参与”,成为保障市场平衡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储能系统、智能电网设备及数字化调度平台的规模化应用,以数字化手段提升能源系统运行效率与安全性。在终端环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推进,通过“私人充电桩为主、公共充电网络为辅”的建设模式,依托政府、电网企业与车企协同,形成高效便捷的充电服务体系,这不仅能促进交通领域电气化转型,也为电网提供可调节负荷资源,增强系统灵活性。
为了保障这些设施的高效建设与稳定运行,规划统筹和资金支持同样不可或缺。在规划统筹层面,国家将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电网、储能、数字化设施和终端用能设施的协调建设,通过区域协调与适度超前部署,实现新能源开发、输电能力和用能需求的同步推进。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将根据新能源装机速度、用能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趋势,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节奏与重点,形成中央与地方协同、政府与企业联动的工作格局,全面增强系统整体韧性。在资金支持层面,投融资体系创新将发挥关键作用。绿色债券、碳金融、储能容量租赁及能源基础设施REITs等工具将得到广泛应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将纳入专项支持范畴,显著增强社会资本投资的可预期性。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融合,中国有望在新一轮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政策稳、资本活、项目快”的良性循环,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从“能源制造强国”迈向“能源体系强国”
“能源强国”不仅意味着技术领先和制造能力强大,更意味着能源体系的稳定性、韧性与协调性。未来五年,中国能源发展的关键在于从“制造强国”迈向“体系强国”,从单一领域的突破转向系统整体的优化。从全球能源竞争格局看,能源体系的竞争正从成本竞争转向效率竞争、从装机规模竞争转向系统运行效率竞争。
“十五五”时期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质上是一场能源系统的再架构工程。通过对储能、电网、调节、市场机制等多维度的补短,中国有望构建起安全、高效、清洁、灵活的新型能源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将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消纳,也将重塑产业链结构,带动新一轮技术创新与投资浪潮。
同时,这一进程还将对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庞大,将成为“十五五”期间稳增长、促创新的核心引擎;更为重要的是,此轮基础设施完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拉动,而是对未来三十年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系统性战略布局。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不仅关乎能源供给转型,更关乎国家安全、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绝非简单口号,而是中国能源发展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跃升”的关键一步。只有进一步完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机制,提升系统韧性,中国才能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从能源制造强国真正迈向能源体系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