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烟台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正释放强劲活力:全市依托108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带动600多家企业互学共促;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双择优式”党员培育模式筑牢一线堡垒,196个党支部成为创新攻关桥头堡;蓬莱区聚焦航空航天产业、招远市深耕黄金加工领域,形成“一域一特色”培育格局……
近年来,烟台市精准布局、多维发力,逐步构建起“企业+产业链+县域”三维度推进的特色“产改”模式,通过企业主体强基、产业链协同增效、县域精准赋能三大路径,实现从“增量扩面”向“质效跃升”的跨越。截至目前,烟台已培育大国工匠人才1名、“齐鲁大工匠”9名,各级工匠1.2万名。
顶层设计助力企业“合力改”
“产改”能否深入推进,关键在于顶层设计是否坚实。烟台打破部门壁垒,以多部门协同推进,形成党建引领、人才培育、服务提升的立体化改革格局,在企业层面实现“合力改”。
烟台创新产业工人党员发展机制——组织部门实行产业工人党员计划单列,同时推荐优秀产业工人党员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推进职工思想引领“繁星工程”,培育出“烟轩细雨”“思政长廊”等100多个职工思政品牌。
以烟台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双择优式”党员培育模式为例,从政治、业务两维度择优纳新,吸纳大批优秀产业工人入党。目前,万华一线党员占86%,实现六大生产基地党群组织全覆盖,196个党支部成为协同创新攻关、共促发展的桥头堡。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输送什么人才”。烟台人社部门推出产业领军人才“优聘计划”、技能人才“黄金十四条”等政策,每年拨付20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依托工匠学院、工匠孵化基地等载体,常态化开展“万名产业工人大培训”、新型学徒制、金蓝领项目培训,每年为企业培育各类技能人才超7万名。
在服务保障上,烟台把企业需求作为改革导向,工会组织深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文化送基层”活动。此外,在产业园区扶持建设“五型”共享职工之家、工匠培训站、爱心妈妈小屋等服务阵地1000多个。多方合力下,烟台非公企业“十百千”专项行动快速推进,目前规上非公企业“产改”覆盖率已达96%。
产业链从“点上改”到“链上改”
企业层面覆盖率大幅提升后,烟台进一步将“产改”延伸至16条产业链,推动改革从“单点突破”向“全链联动”升级。烟台先后成立8个产业工会,构建起产业工会与产业链办、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的多方联动机制,每年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为产业链“产改”筑牢制度保障。
产教融合培育产业技能梯队。由市教育部门牵头推进“一产业一基地”“一产业一联盟”工程,在重点产业链培育108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业学院。通过产业链上的企业、院校、协会联动,带动上下游600多家企业互学共促。
烟台邀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家驻点指导,针对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量身打造“链式发展行动”等特色改革方案,并将技能人才培养纳入“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台账,形成“一产业一改革路径”的模式。
万华化学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建立长期合作,构建覆盖“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术专家”的全周期培育体系,为聚氨酯产业链输送4000余名高技能人才。
紧扣产业特色提升“含金量”
除了工匠培育,烟台还以数智化手段为县域“产改”提效。紧扣县域产业特色,以数智赋能与工匠培育为抓手,推动改革从追求“覆盖率”向提升“含金量”跨越,以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县域经济注入硬核支撑。
烟台各区市紧扣辖区产业特色,探索出航空航天、黄金精深加工等“产域融合”新模式,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县域产业同频共振。
同时,建立县域经济、人才需求、竞赛工种、培训提升相衔接的“赛训一体”数据库,搭建“劳动竞赛全域管理云平台”,实时录入竞赛实施方案、领导机构、量化指标等数据,实现竞赛立项审批、阶段总结、年终表扬的全流程跟踪,推动竞赛组织、参赛管理、结果评估向网络化、标准化升级。
近年来,烟台市总每年组织不少于10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大赛,先后承办数控机床、智能制造、化工和医药行业班组等国家级竞赛7场、省级大赛21场。截至目前,共有26人在各类竞赛中勇夺全国一等奖,108人荣获全省一等奖,200余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约有3万多人次通过竞赛实现技能等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