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一项科技创新从初生构想成长为参天大树,其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资本活水的持续润泽。民营创投的灵活挖掘、国有资本的坚实托举,与港澳资源的跨境协同,共同编织成一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网络。这股深度融合的力量,正推动大湾区加速迈向全球科技创新与创业投资的核心高地。
民营创投大放异彩 专业化分工持续深化
在刚刚举办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影石创新创始人、董事长刘靖康透露,公司三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64%,带动收入增长90%,形成了技术投入与市场验证之间的良性循环。今年6月11日,影石创新以“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身份登陆资本市场,如今市值突破千亿元。
作为一家在大湾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影石创新的崛起,充分受益于耐心资本的深度“陪跑”。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回忆,2019年投资时,影石创新2018年净利润不足2000万元、估值约18亿元,“我们坚定看好其硬核创新与新一代年轻企业家的成长”。短短6年,公司净利润已接近10亿元,成为资本与科创携手共赢的典范。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千里马”与“伯乐”故事不断上演。深圳与广州作为大湾区创投格局的“双子星”,汇聚了区域核心创投资源。据执中ZERONE统计,截至2025年11月11日,大湾区总部注册的投资机构达3831家,管理基金21480只,可统计基金规模超8.44万亿元人民币。
其中,民营创投活跃是大湾区创投的一大亮点,东方富海、达晨财智、同创伟业、基石资本等一众民营创投机构深耕一线。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民营创投的“专业化细分”持续深化:天图投资专注消费领域,投资周黑鸭、奈雪的茶,成为“消费赛道狙击手”;基石资本深耕硬科技,投资商汤科技、韦尔股份,把握国产替代机遇;松禾资本聚焦精准医疗,投资华大智造,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崛起。这种专业化分工不仅提升了投资精准度,更构建起“创投+产业”的协同生态。
民营创投资本凭借灵活的决策机制、创新的投资策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及个性化服务模式,在资本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竞争力与吸引力。
头部民营创投机构也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继天图资本登陆港股后,今年6月,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科创债。该债券是全国首单挂网、首单亮相资本市场、首单簿记发行的民营股权投资机构科创债,更是债券市场“科技板”推出以来,首个获得央行风险分担工具直接支持的科技创新债券。
国资创投发挥“有形之手” 打造全生命周期创新资本体系
在当前创投市场,国资扮演着关键角色 —— 既是创投机构的重要资金来源,更主导着创投格局构建。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资创投以“有形之手”,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全生命周期创新资本服务体系。
今年4月,来自上海的生物医药企业——柯君医药正式在广州南沙落地,给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再添一个新动能。“我们将承担创新药管线落地,计划与广东省内顶尖研究型医院建立战略协作,加速临床转化与技术创新。”柯君医药创始人何公欣表示。
柯君医药的落地,正是广州产投与粤科母基金“省市联动”的成果。近年来,广州大力培育风投创投市场,打造广州产投、广州金控基金、越秀资本等投资平台,设立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500亿元创投母基金、100亿元天使母基金,并推进设立总规模均为200亿元的人工智能专项基金和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基金。
作为2000亿元的两大母基金的运营机构,广州产投资本总经理杨卓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公司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与50多家GP深度合作,直投170余个项目,投资额达到240多亿。小鹏汽车、国机智能、南砂晶圆、云从科技等众多明星项目背后,都有广州国有投资机构的身影。
在深圳,多次产业转型升级中,以深创投为代表的国有创新资本、各级政府引导基金及市级创新孵化平台,构建起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肥沃土壤与不竭“活水”。
深创投作为国内国资创投市场化运营的开拓者,见证了迈瑞医疗、欧菲光、佰维存储等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深重投助力中芯深圳建成首条12英寸高端芯片制造产线,华润微电子打造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持续补齐大湾区半导体产业拼图。
除聚焦成熟期与重大项目外,深圳国资还搭建了覆盖天使/种子及更早期阶段的孵化投资体系。目前,深圳科创种子基金群已组建落地27只基金,总规模达41.36亿元。深圳天使母基金总经理李新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天使母基金携手深创投、南方科技大学、同创伟业、力合创投、时代伯乐、前海亚商等知名投资机构与高校院所,搭建产学研协同与投资体系。
“近期专门组织15只落地种子基金与15家大学科研机构开展结对座谈会,明确每只种子基金需担任至少一家科研机构的‘技术经理人’,负责挖掘科学家、教授团队的科技成果,并推动成果向市场转化。”李新建表示,深圳天使母基金构建了“引导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的全周期接力投资体系,确保初创企业获得持续金融支持。
制度创新助力跨境联动 加速粤港澳科创深度融合
今年以来,深圳、广州及内地创投机构投资人频繁往返内地与香港:戈壁创投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战略基金,CMC资本与港投公司共创“CMC AI创意基金”,多家机构赴港开设办公室、拿下当地投资牌照 —— 越来越多大湾区及内地创投机构正以香港为“超级联系人”,链接境外资金与资源,寻求多元化投资机遇。
放眼全球,粤港澳大湾区是一片独一无二的区域——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国际上没有先例,这给区域的融合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更是带来巨大的机遇,在以制度创新破除区域壁垒之下,粤港澳创投资金也正走向互联互通,助力两地科创的深度融合。
今年3月,首期规模为5亿元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基金正式落地投资,基金签约了美元基金投资机构戈壁创投。“我们在香港投资的项目中,30%—40%会到深圳或前海发展。” 戈壁创投董事总经理潘俐文表示,戈壁创投拟通过QFLP架构引入香港高校基金,联合梦工场基金在前海设立跨境投资基金,重点孵化智能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的深港早期项目。
事实上,深港联合早期投资早有探索:去年11月,博约资本、晋天投资、国宏嘉信资本采用双币、跨境架构,签约设立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母基金及系列子基金,为粤港科创项目提供境内外全周期赋能,助力“香港研发+深圳产业化”模式落地。
眼下,珠三角厚实的产业根基、香港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再叠加国家及省市地方层面的多重政策支持,三大核心优势同频共振、深度融合,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崛起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与创业投资中心。

魅力湾区,南沙有约。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将于11月18日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拉开帷幕。作为本届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平行论坛——“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将于当日下午13:30至18:00举行。届时,来自大湾区的政府部门、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及行业专家等200余位代表将齐聚一堂,围绕科技创新政策、金融赋能科创、“十五五”规划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本次大会以“央地携手、金融赋能、科创跃升”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决策部署,旨在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功能与中央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积极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传播”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大会将汇聚科技创新力量与金融资源,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大湾区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推动广州南沙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与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
校对:王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