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A股量价齐升,日成交额重回2万亿元上方。沪指再创新高,逼近4030点。创业板指大涨2.55%。市场赚钱效应不错,共计3952只个股收涨。

受访人士表示,前期止盈盘已逐步消化,驱动行情的核心逻辑未变。市场震荡下,短期内建议兼顾成长与价值。但AI等科技股仍是市场主线,传统股反弹仅视为过渡。手持科技筹码的投资者,应控制好总仓位,在科技股内部择机高低切换。
电力设备大爆发
今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走强,沪指收涨0.73%报4029.5点,创业板指收涨2.55%报3201.75点,深证成指收涨1.78%。科创50、沪深300、上证50均涨约1%,北证50涨近3%。
交易量能有所放量,今日成交额增至2.07万亿元。杠杆资金方面,截至11月12日,沪深京两融余额共计2.5万亿元。
从盘面上来看,锂电池、固态电池、电源设备、锂矿、动力电池回收、麒麟电池、贵金属等概念大涨。相比之下,银行、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股今日表现较弱。

板块涨多跌少,电力设备、有色金属、基础化工、钢铁、商贸零售、纺织服饰、医药生物等板块涨幅居前。

电力设备板块涨幅超过4%,15只相关个股涨停。海科新源、海博思创、华盛锂电、上能电气“20cm”涨停,天华新能、盛弘股份、万润新能、新宙邦、星源材质、湖南裕能等个股涨幅超过10%。维科技术、联泓新科、石大胜华、恩捷股份等个股也涨停。

有色金属板块涨幅也超过4%,10只相关个股涨停,兴业银锡、国城矿业、永兴材料、深圳新星、金徽股份、盛屯矿业、盛新锂能等个股涨停。

基础化工也表现不错,11只相关个股涨停,康鹏科技、泰和科技“20cm”涨停,东岳硅材、凯盛新材大涨,沧州明珠、新安股份、雅化集团等个股涨停。

前海钜阵资本投资总监龙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锂电池板块的亮眼表现由基本面改善推动,主要是储能需求爆发,带动电解液添加剂等现货价格大涨,受到机构资金的青睐。
明泽投资基金经理胡墨晗也向记者分析,今日市场重拾升势,主要源于前期止盈盘已逐步消化,驱动行情的核心逻辑未变。经过一轮健康的再平衡,市场升势得以延续。
对于电力设备板块的大涨,格上基金研究员焦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11月12日召开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成为重要催化剂。同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2030年新能源装机翻倍、特高压投资超8000亿元、储能强制配建比例提升至20%等指标。这直接刺激电力设备板块爆发,尤其是特高压、储能、智能电网等细分领域。
有色金属领域也获得政策支持。焦冰指出,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为行业增添政策红利,明确再生金属产量突破2000万吨目标,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把脉”科技股
今日科技股虽大幅回血,但近期资金转向消费等高股息方向,科技还能否继续做主线?
“AI依然是市场的超级主线,传统股抬头仅是过渡。”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经理朱润康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11月以来,基金进入保收益、保排名阶段,今年前三季度涨幅较大的算力、机器人板块呈现高位震荡,部分资金转向高股息方向防守,导致科技股回调、传统股拉升。
焦冰指出,当前市场正处于风格切换的关键期,资金在反复高低切换中寻找新的主线。在科技股经历一段时间上涨后,部分资金开始流向估值相对合理且具备景气度支撑的周期板块。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科技股回调系获利兑现与短期业绩担忧引发的再平衡,并非基本面转坏,半导体、AI等赛道的长期逻辑未改。
“市场短期内还是以震荡为主,外围不确定因素多,‘高低切换’还会继续。但科技板块调整充分后仍将是市场主线。”金田基金董事长杨丙田表示,本轮科技股的回调,更多是前期涨幅过大后的阶段性兑现,长期逻辑不变。他重点看好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智能汽车等细分赛道,尤其与华为或者特斯拉深度绑定、具备技术壁垒和供应链优势的标的,已现配置价值,可分批低吸。手持科技股的投资者应控好总仓位,不盲目追高,并持续跟踪公司基本面及政策动向。
龙舫认为,科技股回调是短期现象。临近年底,机构面临业绩结算,今年持仓科技股浮盈丰厚,追高意愿下降,选择部分止盈。对于前期涨幅较大的AI硬件、芯片等方向仍然要慎重,部分机构在陆续调仓换股中,投资者暂时不要进场抄底。手持科技股筹码的投资者,可以在科技股内部进行高低切换,比如从AI硬件切换到AI软件,也可以关注调整比较充分的机器人等方向。
平衡周期与成长
接下来,市场能否继续上攻?投资者该如何持仓布局?
龙舫认为,投资者可采取哑铃型配置:一方面继续配置大科技成长板块,一方面适当增配低估值防御板块,以平衡市场波动风险。
“展望11月中下旬,预计A股将以震荡蓄势为主。”胡墨晗认为,近期市场呈现出“科技回调、传统接力”格局,这更多是资金在板块间的短期再平衡,并非长期风格的彻底转向。科技股的回调属于健康的估值消化过程。从中长期看,科技成长仍将是市场核心主线。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复苏,未来行情风格有望趋向均衡,各类板块均具备轮动表现的机会。
“持仓方面,投资者可以平衡周期与成长,把握结构性机会。”焦冰建议,短期适当增配低估值周期股,但需关注政策落地进度及商品价格变化。长期看,科技成长或仍是主线,可优先布局业绩确定性高的细分领域,如半导体设备、AI算力等。另外,可适当配置银行、医药等低波动板块作为防御,对冲市场波动。
“短期内建议维持均衡配置,兼顾成长与价值,并结合市场节奏适度进行波段操作。”胡墨晗表示,对缺乏业绩支撑的概念炒作类个股,可考虑逢高减仓;而对真正具备核心技术壁垒与明确成长性的硬科技企业,则应保持定力,甚至利用回调机会进行分批布局。
在中睿合银研究总监杨子宜看来,目前2万亿的量能仍旧健康,结构性+投机行情大概率延续,直至宏观层面出现新催化。
朱润康指出,11月处于机构年终结算窗口,风险偏好能否抬升,要看量能是否持续放大,短线维持震荡判断。板块方向上,看好AI算力、存储芯片、新能源(锂电池、储能、光伏)及电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