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进博会发布报告 共探零碳园区规模化建设路径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张淑贤2025-11-06 16:06

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期间,施耐德电气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2025零碳园区行业影响力洞察报告》(简称“报告”)。该报告从全局视角洞察零碳园区建设意义,剖析现实挑战和阻力,通过对示范案例的深度研究,为打造零碳园区提供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参考。

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绿色低碳转型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强有力抓手。因此,零碳园区成为挖掘工业与建筑减碳潜力、推动经济脱碳的突破口。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尹海涛在报告中指出:“零碳园区就像一个‘能源微生态’,既有用电需求,又有电力保障,通过部署分布式微电网推动用能结构转型、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成为加速能源深度转型的路径。”

2025年,零碳园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实践热潮,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然而,建设零碳园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践中面临着“商业难闭环、技术欠成熟、路径不清晰”的挑战。

从商业模式来看,零碳园区初期投资规模巨大,用于传统能源设施的电气化改造和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回收周期长,这将对园区开发主体和入驻企业构成财务压力。

在技术应用方面,零碳园区建设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不同自然禀赋、行业属性园区的技术路径和转型措施选择有着较大差异,许多关键技术仍处于示范或商业化早期阶段,缺乏在园区层面规模化应用、经济可行的成熟方案。

在减碳路径上,零碳园区中的不同业态各自能耗情况、降碳方法差异显著,需要定制解决方案以及深入场景。虽然有绿电直连等能源政策出台,但相关的市场机制还不明确、专业门槛高、落地流程尚未成熟。这些因素叠加大大提升了零碳园区建设的专业难度与综合要求。

针对上述挑战,报告提出推进零碳园区的规模化发展,需要从技术创新和生态协作两方面发力。

首先,技术是推动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能直接减少碳排放,还能为转型提供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借助AI技术的赋能,暖通系统能够实现10%以上的能效提升。

其次,园区运营方与企业应当发挥生态力量,突破单一主体的能力边界。这就要求政府、园区管理方、入驻企业、专业服务商、学术机构构建协同生态,以机制创新明确权责,以技术整合破解专业难题,以模式探索平衡绿色效益与经济价值,最终推动零碳园区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普及”,成为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为统筹有序开展零碳园区建设提供重要工作指引。

报告选取了园区、工业及泛建筑领域示范案例进行研究,这些园区或企业的用能结构转型、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和节能降碳改造等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球园区低碳化提供参考样本。

以获评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灯塔工厂”殊荣的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为例,它构建了一套技术可模块化、经济可盈利、模式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将先进技术与减碳举措相结合,推进绿色变革和可持续发展。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部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席院长古月表示:“零碳园区的价值已远超减排本身的范畴,既是落实‘双碳’目标的‘主战场’,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构产业绿色竞争力的‘新引擎’。”

据透露,未来,施耐德电气将持续以创新驱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依托技术与实践经验,与各界伙伴共同加速中国零碳园区建设。

责任编辑: 孙孝熙
校对: 赵燕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