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预言:“未来5—6年,传统手机与APP将消失。”
AI手机落地两年后,手机企业AI发展重心开始由此前的端云协同向端侧转移,端侧模型AI功能也日益丰富,而随着AI手机发展的逐渐深入,未来AI助手或AI智能体或成主流人机交互入口,手机企业将掌握用户流量分发入口,移动终端生态面临深刻变革。
“未来AI手机能去掉APP,AI是一个入口,对消费者来讲,我输出我的需求,手机弹出我要的结果,至于背后你(手机)是调用的携程还是美团,跟我(消费者)没关系。”影目科技运营副总裁印传学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目前,手机企业与第三方应用开发者之间围绕AI手机下的双方合作边界等仍在探索中,各方参与者摩拳擦掌。

端侧模型受重视
2023年,随着ChatGPT爆火,全球刮起一股发展生成式AI之风,手机企业也纷纷All in AI,当年11月后,首批AI手机陆续面市。
去年秋季,手机企业开始纠偏,从All in AI回归用户体验,不再盲目比拼企业手机大模型参数规模大小,而是将端侧模型参数越做越小,在AI与用户体验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并强调端云协同。
而今,AI手机落地两年后,手机企业在AI发展方面再进化,发展重心开始向端侧转移。
vivo近日公开表示,其AI发展重心已向端侧转移,并推出一个3B(30亿参数)端侧多模态推理模型,而去年开发者大会上,vivo曾发布多个端云大模型矩阵。OPPO新AI战略也将重点放在了端侧模型。
荣耀近日也公开提及端侧模型,并强调未来端侧模型的建设将越来越重要。“未来AI发展一定是端云结合,但端侧价值会越来越凸显。”荣耀产品线总裁方飞表示。
折射行业多重考量
方飞告诉记者,端侧模型与用户直接绑定,它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学习和理解用户端侧数据,构建一个专属于用户的个人数据模型,保障了隐私化与高效率,并考虑了未来成本。
“真正实现个人化智能的核心在于端侧,只有端侧模型才能实时分析用户数据、洞察需求,感知屏幕内容、理解使用意图等。”vivo AI产品总经理关岩冰说,这也正是苹果在Apple Intelligence中强调的方向,即在端侧完成敏感数据处理,同时提供个性化服务。
“去年我们做了大模型矩阵后,发现万卡集群都不够用了,我们要做两万卡以上的集群,两万卡和一万卡光设备投入就要20多亿元。vivo是做个人终端的,‘卷’通用人工智能,不太现实。”vivo副总裁、AI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对记者表示,vivo AI要做个人智能,即要做个人化的建设,做数据、接口、能力的建设,同时把端侧能力做好,把本机功能做好。
端侧模型能力提升,也是企业重心转移原因之一。周围说,DeepSeek出来后,让vivo借助其加速推进了3B(30亿参数)模型能力的快速提升。“今年的3B模型推理、归纳综合、复杂任务拆解等能力远超去年的7B模型。今年3B端侧多模态推理模型集成到手机中,在调用AI写作、会议纪要整理等能力时,不再需要调用云端模型与端侧协同完成任务,即无需联网。”
目前,除vivo外,荣耀、华为、OPPO等手机端侧均可进行AI写作、文档处理、图片精修、录音摘要、会议纪要整理等,不再需要云端协同完成。
在调用AI功能的路径上,手机企业开始出现差异化发展趋势。荣耀、OPPO、魅族等设置了类似“一键AI”的快捷键,vivo则采用无感化设计,将AI融入用户习惯中,当预测用户下一步可能需要用AI时,AI主动介入。比如用户保存录音文件时,系统会自动根据内容命名,这背后就是无感化AI技术。“因为当一个按钮显示AI功能时,不少用户会担心这个功能会不会抓取我的数据。”关岩冰说。
终端生态将迎深刻变革
手机企业AI发展重心往端侧转移,还涉及未来终端生态流量入口的问题。
“手机公司是真正懂用户个人习惯的,把用户的这些个人化特征在用户的授权下给到第三方服务商,它们的智能体就会变得更强,所以这是手机厂商的重要价值。”周围说,手机企业发展AI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端侧化,二是AI与OS结合,三是上层应用建设,“用户用手机,手机厂商只占15%时长,还有85%时长由应用企业提供,目前应用开发者抓住安全授权的标准和终端厂商有一个讨论的过程,需要双方合作共建”。
“目前手机厂商和应用开发者尚未达成行业一致的合作标准,双方都想抢占AI入口,把用户掌握到自己手里。”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对记者表示。
但从合作范式来看,终端生态合作初步范式已浮现,即由手机企业依托端侧大模型对个人习惯的分析、理解、推理等,作出意图判断、推荐,然后经用户确权后,由手机企业分发给第三方APP或智能体,手机企业掌握流量分发入口。而在第三方智能体建设方面,目前,有的智能体为应用开发者独立建设,有的为手机企业与应用开发者共建。
华为已通过鸿蒙智能体框架建立了第三方APP的AI协作生态。目前,HarmonyOS 6小艺智能体广场,已经有80+鸿蒙应用智能体上架,覆盖医疗、影音娱乐、美食、出行、购物等多领域,支持用户通过小艺和它的“智能体朋友们”,一句话定制旅行攻略,一键购买机票并值机选座,甚至一站式抢票、看演出、吃美食等。
华为强调,所有智能体上架到小艺智能体广场后,流量均按用户需求和意图公平分发,以此保障所有开发者的利益共享。
荣耀近日也宣布已接入超过4000个生态MCP(模型上下文协议)和生态智能体,支持3000个场景自动执行。vivo目前也已与很多大厂达成了合作,并透露近期将有很多智能体会在新操作系统OriginOS 6逐步上线。OPPO则宣布将与蚂蚁集团在AI智能体、服务生态等方面深入合作,并明确将探索多智能体协同等。
面临多重挑战
目前,手机AI发展重心向端侧转移,仍面临一些挑战。“云端模型CPU通常基于X86架构,而手机是ARM内核,此外还要兼容不同芯片厂的NPU指令集,如何把原来生态里的指令集转成手机上的指令集,这里最大的障碍是算子。”周围说。
“端侧大模型算力集中在手机端,对手机配置、功耗等有要求,云端大模型对手机算力、功耗要求不高,但调用云端算力一般需要一定的算力成本,这就涉及这部分成本由手机企业还是用户或者应用开发者支付的问题。”手机行业人士指出。
周围说,vivo现有大量端侧化AI功能,如图像识别、声音识别,包括未来的同声传译、方言识别等将端侧化,都是免费的,但端侧化要求平台算力要够,内存配置要够(8G以上),“未来如果4G低端手机也想用这些功能,可能就会涉及云端模型,这就意味着将消耗大量算力成本,这可能需要用户分担一下成本”。
“端侧AI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接触到用户很多私有数据和场景信息,这是用户核心资产,也是端侧AI和传统APP核心差异点。所以我们第一原则是:用户的核心隐私数据,绝对不能离开终端。”方飞说,未来手机企业AI发展重心向端侧转移的趋势,还会引发整个终端架构的深刻变革,包括对芯片架构的重构、模型架构与芯片的适配,以及未来整个智慧生态和模型的适配,相比传统的CPU-based架构它将发生质变。
“AI手机时代,芯片可能在手机厂商产品开发时就提前与芯片厂商联合定制、设计。”荣耀CEO李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