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信托迎精细化监管
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吴杨2025-11-04 09:04

作为信托业“1+N”监管体系的关键一环,日前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从业务定位、运营管理、风险防控等维度全面规范资产管理信托。

业内人士认为,现行规范信托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规章已实施18年,需适配行业实践调整。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标志着信托业监管进入“精细化”阶段。在监管划定的清晰边界下,信托公司既要直面非标收缩、能力补位的破局阵痛,也要抓住标品信托、服务信托的新机遇,回归信托本源。

划定业务清晰边界

从2018年资管新规明确资产管理业务统一标准、2023年信托三分类厘清三类业务边界,到今年1月《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强化信托业务全流程监管,再到近期《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全面强化监管要求,监管框架持续完善。此次的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补全信托业监管链条。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资产管理信托的私募资管本质:一方面,严格限定投资者范围,要求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人数不超过200人,对于风险较高的信托产品,实施更为严格的投资者资质和最低投资金额;另一方面,彻底打破刚性兑付,强调“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卖者失责、依法赔偿”,禁止信托公司以任何形式承诺保本保收益。

针对重点业务领域,征求意见稿直击痛点:严禁开展通道类业务,要求信托公司承担主动管理责任,不得为其他机构违法违规活动提供便利;严禁资金池业务,强制信托产品单独核算、净值如实反映资产状况,明确非标资产投资需匹配期限。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征求意见稿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过往银信合作、通道业务等问题,以及“名为信托、实为信贷”的监管套利行为。

非标收缩下的能力考验

尽管长期发展路径清晰,但征求意见稿或给信托业带来阶段性挑战。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表示,征求意见稿对非标资产投资进行了严格限制,叠加当前未设置过渡期条款,或导致融资类信托占比下降,对依赖非标业务的信托公司而言,短期业务规模料承压。

长期以来,信托业务以非标债权为主,投研体系侧重主体信用尽调而非二级市场分析,这与征求意见稿鼓励的标品信托、FOF/MOM等业务需求存在明显差距。曾刚表示,信托公司应尽快提升两大能力:一是搭建覆盖宏观策略、行业研究、资产配置的完整投研体系,引入量化模型、归因分析等工具;二是重构中后台运营,实现每日估值、净值披露等净值化管理功能,这对于IT基础设施及运营团队来说均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此外,过往信托产品强调预期收益率,投资者对这类产品形成了“类存款”的心理预期,而征求意见稿要求产品净值随市场波动。“投资者需理解‘浮亏’不等于‘违约’。”曾刚表示,信托公司应通过风险评级、情景模拟、定期报告等方式引导长期投资理念。

本源业务打开增量空间

总体而言,征求意见稿为信托业打开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从业务方向看,标品信托有望成为核心战场。喻智认为,征求意见稿对银信合作、非标资产投资、TOT类资产均设置资金运用、投资比例、穿透识别等系列要求,模糊地带被规范,标品业务公平竞争环境料逐渐形成。

信托公司可依托制度灵活性打造差异化优势。曾刚表示,信托公司可开发“家族信托+资产配置”“保险资金委托”等特色产品,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资产证券化领域同样大有潜力可挖,得益于破产隔离功能,信托在REITs、ABN、供应链ABS等业务中具备天然优势。

服务信托则有望成为另一增长极。家族信托、慈善信托、资产服务信托等业务不依赖资本消耗,且能沉淀高净值客户资源,符合“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定位,料成为中小信托公司下一步的突围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监管总局将资产管理信托业务整改进展纳入分类监管依据,督促信托公司稳妥压降存量业务。曾刚认为,从长期来看,只有真正转型为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