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加速迈向“主导”
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杜康 高少华2025-11-03 08:04

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数据显示,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前三季度上海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为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4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较上半年提升0.4个百分点。

打开这张成绩单可以看到,上海重点打造的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前三季度跑赢工业“大盘”,成为引领上海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新”字,成为上海前三季度经济数据的最大亮点。

先导产业增速喜人

前三季度,上海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7%。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8%,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3%。

2020年,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三大先导产业”的概念,即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2024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速13.1%。当前,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已经成为引领上海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2021年至2025年9月,上海获批上市国产1类创新药合计30个,占全国17%。目前,国际排名前20的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中有19家在上海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得益于创新药国际化步伐加快及产业政策持续优化,前三季度,上海医药品、西药原料药出口分别增长21.5%、40.7%。

除了三大先导产业,上海近年来还培育了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今年前三季度,上海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攀升至44.1%。这意味着,五年间,上海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工业“底盘”正在重塑。

“前三季度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定在4.4%左右;工业机器人、半导体存储盘、电子元件等高端产品产量增速均超10%,技术创新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朱启贵表示,上海市在新质生产力培育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未来产业加速布局、企业主体活力迸发的特征。

科创企业蓬勃成长

宏观增速的背后,是一家家企业从小变大、变强的故事,从中可以窥见上海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历程。

上海徐汇正在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便坐落于徐汇滨江。2023年9月成立至今,“模速空间”已吸引200余家企业入驻,入孵企业估值超百亿,并进一步带动集聚15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755家大模型企业。

今年7月份,稀宇极智(MiniMax)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携首款全栈通用智能体亮相,展示了从“解放大脑”到“解放手脚”的AI生产力革命。自研模型的飞速进展,有力支撑了MiniMax的全球业务拓展。迄今,该公司产品已服务了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的逾1.57亿名个人用户。

稀宇极智副总裁严奕骏表示,MiniMax快速发展的身后,是上海“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以及算力、场景、数据、人才等行业发展关键要素的支撑。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芯片支撑。国内光电混合算力独角兽曦智科技今年发布了国内首个光互连光交换的图形处理器(GPU)超节点。

曦智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沈亦晨表示,该公司的业务收入在过去三年快速增长,今年芯片出货量已经达到数万颗。沈亦晨预测,未来五年,硅光芯片在智算中心的占比有望提升至30%以上,规模化量产将推动成本降低到应用普及的正向循环。

将视线东移,浦东正在全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全球首创、中国首发、临床首用的创新产品在这里持续涌现。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徕表示,“源头创新、链聚全球”已经成为浦东生物医药最鲜明的特色。

在浦东张江,创新药龙头百利天恒上海创新研发中心的选址进入关键阶段。百利天恒创始人朱义透露,公司计划将全球“0到1”的创新研发中心设立于此,布局肿瘤创新药前沿领域。“选择落地上海,正是看中这里成熟的产业生态与高效的政策支持。未来我们将依托上海的资源优势,冲刺全球市场。”

创新生态持续完善

新动能持续成长壮大的背后,是上海不断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今年上半年,上海发布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创新浓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布局图显示,上海前瞻部署了10条重点产业链,以及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超1500万平方米“筑巢空间”同步开放,面向全球招商。

上海各区已经形成许多特色优质“空间”。闵行依托“大零号湾”区域,科创策源功能不断强化,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闵行基地、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平台项目正式启用;嘉定的“上海械谷”,依托产医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医疗器械领域新质生产力……

与此同时,围绕资金、平台、场景等关键创新要素,上海重磅举措频出。今年9月份,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完成扩募,规模由100亿元增至150亿元。据悉,基金已经在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AI for Science、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布局了一批优秀项目。对于一家设立不足两年的基金而言,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扩募,足见资本市场与产业界对上海创新环境的信心。

中试是打通实验室创新成果向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今年9月份开幕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海针对重点关键领域,率先布局一批示范性的中试平台,包括光刻胶及原材料中试平台、新型储能测试基地(应用示范电站)中试平台、面向航发领域的高端机床装备中试平台和人形机器人中试平台。

作为“AI+制造”的最佳实践场,上海正积极开展智能工厂建设工作,目前上海已累计培育12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54家上海市先进级智能工厂,高水平智能工厂数量国内领先,有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上海经信委副主任蒲亚鹏表示,下一阶段,上海市投促部门将持续推动政府、资本、产业三方高效协同,深入推进“科技-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通过资本引导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转型,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