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的中美经贸关系依旧可期
来源:高智君2025-10-30 19:14

2025年10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就中美关系和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交换意见。

今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经历跌宕起伏。值此之时,两国元首的会晤和达成的共识为化解分歧带来了希望,为双边经贸关系走向互利共赢提供了务实的方案。

众所周知,自2018年美方对华发动贸易摩擦以来,以往作为双边关系“压舱石”的经贸往来遭遇了严重的冲击。如果双方此次无法达成协定,处于暂停状态的24%的对等关税和反制关税可能被重新恢复。在投资领域,美方一再收紧双边投资的限制,不仅禁止美国个人和企业在所谓的国家安全敏感领域开展对华投资,更是将众多中国企业拒之于美国大门之外。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中美经贸关系还有实现互利共赢的机会吗?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三。

首先,扩大贸易往来符合两国企业和消费者利益。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两国的发展和民众福祉的提高均离不开彼此的互动。以贸易为例,虽然遭遇了“关税战”的严重冲击,但中美依然是彼此的主要进口来源地和出口市场。自2018年以来,美方虽然使出浑身解数,力促产业回流,但效果甚微。不少美国企业直言,如果切断同中国的贸易联系,将难以找到物美价廉的中国中间品和其他关键设备的替代来源。对中国来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购买美国高科技产品、金融和教育服务,也有助于企业和民众提升竞争力和生活水平。

第二,在投资领域,中美本质上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囿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因素,中美双向直接投资近年来有所下滑。然而,两国的生产要素和消费市场依旧是吸引企业的重要因素。美国经济分析局2025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在华企业的直接投资收入达到了84.44亿美元,在亚太地区居于第三位(仅低于新加坡和日本)。在美国对华实施严格的投资限制的环境下,这一数据足以反映出中国对美国企业的重要性。正处于向创新型国家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国,也需要优质的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扩散的进程。新近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促进外资境内再投资”的目标。对于美国来说,重振制造业和完善基础设施已成为愈发迫切的需求,如果美方不再执念于意识形态或者所谓的国家安全,拥有资本、技术和经验优势的中国企业将成为美国发展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理想合作伙伴,为当地社区和民众带来福音。

第三,中美经贸关系的分歧存在解决之道。拥有了互利共赢的经济基础,关键在于如何从不断下行的状态中走出。正如习近平主席此次和特朗普总统会晤时指出的,“两国经贸团队就重要经贸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共识。”从美国政府的主要关切看,其在经贸领域主要聚焦于市场准入、贸易逆差、芬太尼前体管控、稀土出口许可等具体议题。中方在经贸领域的主要关切在于降低对华关税、出口管制、投资限制等议题,以企业和民众的利益为落脚点。由于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在于互利共赢,双方以务实问题为先,有助于降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干扰,在已达成的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确立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互信,真正造福于企业与百姓。

(作者高智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刘少叙
校对: 高源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