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
李志强
2025-10-30 08:28
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
今日,创业板迎来开市16周年。16载栉风沐雨,创业板已从资本市场的“创新试验田”,成长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动力源”。当前,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占比约九成,近七成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这里既是企业融资平台,也是衔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关键枢纽,更是国家突破技术封锁、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证监会日前宣布,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向纵深推进、全球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板深改不仅是资本市场自我迭代的关键一步,更是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关键战略抉择。
站在“十五五”开局谋篇的关键阶段,创业板改革的战略意义更显深远。当前,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深水区”,面对外部技术围堵、内部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创业板改革必须答好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与高质量发展需求间的适配性考题。
改革的深度,决定发展的高度;制度的温度,涵养创新的活力。此次改革提出“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有望进一步拓宽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的“成长通道”,为企业打造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周期资本生态”,与“十五五”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同频共振。
回溯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从科创板注册制破冰到创业板深化改革,每一次制度突破都紧扣国家发展脉搏,这正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与活力所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业板改革既是对“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深刻回应,更是对“怎样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作答。当更包容的制度环境孕育更多创新创业企业,更高效的资本配置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这片资本市场沃土必将成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