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连续4年的下跌后,港股在震荡中开启了新一波的上涨行情。随之而来的是,港股IPO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也同步出现了大爆发,各方面数据向好,行情也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
当前,港股市场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发展节点,窗口期红利已逐渐显现。资金端上,一方面,南下资金持续涌入,为市场注入资本活力;另一方面,美国降息预期明确,在全球流动性重新分配的背景下,香港作为国际资本集散地,有望承接部分外流资金。
而真正点燃市场活力、推动港股生态重构的核心,在于资产端的悄然转型。过去一年,内地推动一批“大白马”企业赴港二次上市,原计划登陆美股的新经济、科技类企业也纷纷转向港股,这一趋势不仅为港股带来了优质资产 “新鲜血液”,更在逐步打破其长期以房地产、消费为主的传统标的结构。以消费赛道为例,今年港股消费类企业IPO备受追捧,成为市场热度的重要风向标。
基石投资者态度的转变,更直观反映出港股吸引力的回升。事实上,以往许多企业上不了港股的重要原因是找不到基石投资者,2022年至2024年间,港股企业寻找基石投资者常需依赖关系背书与兜底条款,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市场前景的谨慎。而今年,这一局面彻底反转——基石投资者不仅主动放宽投资条件,更四处寻求优质企业份额,尤其在消费、科技等热门赛道,基石份额“不愁卖”已成为常态,折射出资本对港股优质资产的信心重建。
但话说回来,港股创新生态的构建,不仅需要资产端的“焕新”,资金端也需要革新认知。香港本地投资者长期习惯地产、消费类标的,对新经济企业的价值判断存在滞后;即便香港特区政府近年发力科创基金,试图挖掘新技术、新经济“黑马”,但要精准布局,仍需将视野拓展至内地新经济市场,深入对接内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体系,只有当买方真正看懂创新企业的成长逻辑,港股的创新生态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窗口期的持续性,虽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从宏观战略视角看,港股的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度绑定。作为全球重要的自由港,香港是人民币国际化不可或缺的资本市场载体,国家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为港股提供了坚实的战略背书,这也决定了其长期发展的确定性。
但也有投资者认为,资金与资产的“双向奔赴”只是起点,构建健康的市场机制才是港股持续向好的关键。随着IPO企业增多,市场更需强化监管力度——参考美股对财务造假“零容忍”的经验,港股唯有以严苛监管打击虚假披露与股市欺诈,让好公司得到保护、坏公司无处遁形,才能真正赢得全球资本的长期信任。
当前的港股,既是资本逐利的窗口期,更是生态重塑的转型期。唯有以机制建设夯实基础,以双向奔赴激活创新,才能让 “东方之珠”在全球资本市场中重拾荣光,真正实现从 “传统金融阵地”到“创新资本枢纽”的价值跨越。
校对:王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