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技术产业为何如此重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朱克力2025-10-28 09:22
(原标题:21评论丨打造高技术产业为何如此重要?)

朱克力(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强调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部署为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划定了核心方向。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未来10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则是落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的具体实践。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许多发达经济体纷纷加码高技术产业布局,我国提出这一目标,既是对自身产业实力的自信,更是应对国际竞争、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必然选择。高技术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其“再造”有赖于依托新兴支柱产业筑牢当下根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长期空间、打造协同创新生态提供持续保障,三者环环相扣、协同发力,共同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支撑。

依托新兴支柱产业,夯实经济增长新底盘

新兴支柱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干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这些新兴产业凭借成熟的场景应用、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可观的市场规模,正在加速实现从“单点技术突破”到“全域集群爆发”的跨越,成为承接经济增长动能、巩固实体经济根基的核心载体,充分契合“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凭借“场景广、集群快、潜力大”的特点,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后起之秀”。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产业深度融合,以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为核心装备,覆盖物流配送、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空中游览等多元场景,展现出极强的实体经济属性与融合发展潜力。在物流领域,无人机能够突破山地、海岛等地形限制,为偏远地区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尤其在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可有效打通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的双向通道;在农林领域,植保机实现精准喷药、病虫害实时监测,作业效率可大幅超越人工,还能减少农药浪费,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与提质增效;在应急领域,无人机能够快速抵达灾害现场,完成灾情侦察、物资投送等任务,为救援行动争取关键时间,在近年重大灾害救援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从产业集群布局看,我国低空经济正在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应用”的协同格局:深圳依托电子信息产业优势,聚集头部企业成为全球无人机研发核心区;成都凭借航空航天产业底蕴与供应链优势,加速工业无人机和eVTOL整机研发及关键部件制造,多款机型已进入适航验证阶段;苏州聚焦低空经济场景创新,打造城市空中物流试点与低空旅游示范带,工业园区低空配送、太湖景区低空观光等项目已实现常态化运营。目前全国已布局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区,核心零部件本土配套率显著提升,低空空域开放范围持续扩大,审批流程不断简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预计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2万亿元,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万亿级引擎,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鲜活动能。

与低空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是,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将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绿色化、高端化”支撑。新能源领域,我国光伏产业全球产能占比超80%,形成从硅料到电站运营的完整产业链,为全球多国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海上风电加速发展,建成多个大型风电场,技术与规模居世界前列。新材料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研发—中试—量产”闭环打破海外垄断,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国产化率大幅提升,广泛应用于大飞机、高端汽车等领域,推动制造业轻量化、绿色化转型,这与全会强调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显然是高度一致的。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前沿增量新空间

未来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预备军”,既是科技创新的前沿“试验场”,更将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源”。《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领域蓄势发力,正从“技术储备”向商业化“增量引擎”转型,凭借颠覆性技术、广阔应用前景,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以前沿探索响应全会“抢占未来产业先机”的战略要求。

量子科技作为未来产业的“核心赛道”,其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特性可重构密码学、药物研发、金融风险预测等领域逻辑,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我国该领域正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完整链条:“墨子号”卫星构建全球首条星地量子通信干线,“九章”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计算的优越性,“祖冲之号”为通用量子计算奠基;产业布局上,合肥聚集全国近1/3的量子科技企业,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生态链,部分企业实现量子设备商业化,应用于政务、金融等重点领域和现实场景。

在商业化应用层面,量子科技正加速融入实体经济:药物研发领域,量子计算将新药研发周期大幅缩短,已助力抗病毒药物筛选;金融领域,部分机构试点量子算法,提升交易效率与安全性;政务领域,重点区域建成量子通信骨干网,保障关键数据安全。

除了量子科技之外,生物制造、氢能与核聚变能等未来产业同样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拓界赋能”。生物制造领域,我国总的生物制造产业规模近1万亿元,合成生物学专利数量位居全球前列,可降解生物塑料等产品实现小规模量产,未来有望推动“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型;氢能领域,多地试点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数量逐步增加,车企持续提升电池性能、降低成本;核聚变领域,我国关键装置研发取得突破,相关企业推动可控核聚变规模化发展,为“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提供核心支撑,这也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应有之义。

打造协同创新生态,激活融合发展新动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而创新生态是“再造”高技术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肥沃土壤”。需依托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破解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市场化机制方面的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

政府需发挥“引导+保障”作用,构建“精准化、集群化”政策体系。在新兴支柱产业领域,近年来通过“链长制”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形成集群生态,提升产业链韧性;在未来产业领域,设立“揭榜挂帅”专项基金,针对“卡脖子”环节集中攻关,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突破3.6万亿元,基础研究占比持续提升,为原创突破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政府加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通过资金支持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能够为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提供专项支持。通过这些切实举措,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与资源双重保障。

企业需担当创新主体,打造“产学研协同+人才储备”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企业应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实验室技术快速转化为产业成果,缩短技术落地周期;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稳步增长,为持续创新提供人力支撑。在这背后,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企业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内部培训体系等方式打造高素质团队。

科研机构和高校需筑牢“知识源头”,聚焦“从0到1”原创突破。近年来,重点科研机构与高校围绕量子纠缠、核聚变等基础研究持续发力,在高技术领域发表多篇顶尖论文;人工智能领域,我国生成式AI大模型专利数量占全球近40%,部分前沿方向实现局部领先。同时,科研机构推动成果转化,高校通过技术转移平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让“实验室成果”真正转化为“产业新动能”。在具体领域,我国取得显著成果,比如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目前AI专利拥有量是其他国家总和的1.5倍,具身智能、类脑计算等前沿方向实现局部领先。同时,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科研成果与经验,提升自身科研水平;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

“十五五”乃至未来10年,通过依托新兴支柱产业的“底盘支撑”、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增量突破”与打造协同创新生态的“动能激活”,我国高技术产业将有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这不仅能完成“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目标,更将构建起“实体经济为根基、先进制造为骨干、新兴未来产业为引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为中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创造持久动能。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