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时,我脑海中首先浮出的是“钰铭堂”。它是深圳市宝安区一个松散的民间文学组织,有位本地老板公益性为组织提供活动场地和聚餐费用,钰铭堂的公众号是位文友业余打理运营,老板为投稿人支付稿酬,不高,一篇100块,但是这种善意总是让作者没白忙活,有点补益,得到尊重和认可。我并不是单纯地想歌颂这位有情怀的老板,此刻我有个疑问:他的社会关系值多少钱?
当年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他或许未曾想到,百年后的人们会以一种功利的视角追问:这份“总和”究竟值多少钱?从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到商务酒局上的交换名片,从校友群里的资源对接再到社交媒体上的粉丝经济,社会关系正被不断量化、标价,甚至异化为可交易的商品。但当我们试图用数字化贯穿人类文明的本质链接时,丈量的从来不是关系的价值,而是我们遵循的价值观。
再回到钰铭堂,它的老板图个啥?花时间掏腰包跟这帮没钱没权没资源的基层作家交往,既没有当下好处也没有未来收益,这种社会关系对他来说,是负资产。
在理性主导的现代社会,社会关系的“价格”似乎触手可及。职场中,一份包含行业大佬联系方式的“人脉清单”被炒到成千上万元;商业世界里,一场高端峰会的入场券被赋予“链接百亿资源”的溢价;这种逻辑的背后,是结果导向的时代焦虑——人们渴望用最短的时间将关系转化为可见的利益,把“认识谁”等同于“能获得什么”。于是,“人脉”取代了“情谊”,“资源置换”替代了“真诚交往”,社会关系从以“心”为本的逻辑属性,降格为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
但倘若真要为社会关系标价,那些无法被量化的情感联结,该如何算?深夜陪你倾诉的朋友,病床前照顾你的亲人,危难时伸出援手的陌生人,这些关系无法兑换成“资源”,无法兑换成现金,却构成了生命中最坚实的承重柱。深圳这座以效率著称的城市,并不缺乏温情:一句来自同乡的问候;微笑递来早餐的同事;地铁上把下车者遗失的包在关门瞬间丢还给遗失者的陌生人……这些瞬间里的社会关系,没有标价,却比金钱更抚慰人心。真诚,如同空气与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养分。若非要用数字衡量,或许只能说,这些关系的价值,等同于人们对于“人味儿”的诠释,是人们对人文关怀的追寻和渴望。
当我们用金钱衡量社会关系时,恰恰消解了关系本身的价值,让“关系”变得廉价。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是个体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两千多年前,孔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阐述解释了什么是超功利联结的理想主义,它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情感共鸣,而非利益交换。在深圳的城中村,曾有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他们有的是设计师,有的是大学老师,有的是知名杂志编辑,他们放弃了不错的工作,来到深圳,追求文学梦想,成为“作家村”的一员。他们合租在狭小的房间里,在深夜写稿,在公园里跑步,在大排档聚餐,他们席地而坐交流各自的理想……正是这些纯粹的人,把一个城中村变成深圳的文化符号,成为文学青年向往的精神“延安”。它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社会关系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个体超越孤独,在彼此身上找到生命温度与意义,而这恰恰是金钱无法衡量的精神财富。
或许,追问“社会关系值多少钱”,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社会关系的价值,从来不在市场标价里,而在人的精神世界中;不在利益的交换中,而在彼此的利他和成全中。父母的牵挂、朋友的信任、陌生人的善意……这应是个体与世界对话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纽带。当我们试图用金钱丈量这份“总和”时,失去的或许不是一段关系的估价,而是作为“人”的本质温度。
在这个愈发追求效率和量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找回人类社会的本真:关系,它不是可交易的商品,不是可算计的资源,而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或许,比起追问它“值多少钱”,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守护好这份“总和”,让它在功利的裹挟中,依然能保持那份纯粹的、温暖的、属于人的本质光辉。这,才是对“人之所以为人”最深刻的敬畏,也是对社会关系最珍贵的定价。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