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证券另类子公司的申请材料被监管部门接收之后,时隔8个月,终于收到反馈信息。
近日,证监会官网的一则审核反馈显示,中邮证券另类投资子公司(以下统称另类子)拟扩大业务范围。对此,监管提出两点反馈意见:一方面请其论证业务扩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说明人员配置是否足够支撑新增业务开展。
中邮证券另类子目前仅限参与创业板、科创板项目跟投,其扩展业务范围的申请,折射出券商另类子的发展路径变革。在政策催动下,另类子投资范围已扩大至非上市公司股权、上市公司定增、大宗商品、新三板公司等。随着部分券商确立“投资+投行+投研”发展模式,股权投资业务已成为另类子发展重点。不过,从现状来看,券商另类子也面临着出资谨慎、业绩分化等挑战。
需对扩大业务范围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设立另类投资子公司,是证券公司从事科创板以及部分类型创业板IPO保荐业务的前置条件。此外,另类子还可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等,尤其是2024年5月初新规落地后,投资边界进一步扩大至大宗商品、新三板公司、衍生品等,还可开展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业务。
2022年11月11日,中邮证券获得证监会核准设立另类子,不过仅限于参与创业板、科创板项目跟投。2025年2月25日,中邮证券有关另类子变更业务范围申请材料被监管接收。如今时隔8个月,该份申请迎来监管反馈意见,共涉及两个方面:
其一,证监会表示,关注到中邮证券近年来已保荐项目及另类子公司跟投项目数量有限,且为集团关联方项目,请就另类子公司扩大业务范围的可行性进行补充论证。
其二,证监会表示,根据公司材料,另类子公司增加业务范围后,预计人员配备为7~10人。请中邮证券就另类子公司目前人员配备情况及兼职情况进行详细说明,补充增加业务后前述7~10人具体岗位安排及兼职情况,并就相关人员配备计划是否能够满足另类子公司后续平稳运营进行说明。
2024年5月落地的券商另类子管理规范修订,在拓展投资范围的同时,也明确了加强合规管控的要求。证监会此次对中邮证券的反馈意见,一方面体现了“放管结合”原则下对券商另类子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审慎监管态度;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中邮证券如何在依托中国邮政集团生态之外,市场化展业的考验。
中邮证券成立于2002年9月,是中国邮政集团绝对控股的证券类金融子公司。近年来,依托中国邮政集团的雄厚实力,中邮证券不断强化“自营+协同”发展模式,发展态势良好。
2024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实现收入10.33亿元(合并口径),同比增长27.33%;实现净利润1.07亿元(合并口径),同比增长127.05%。不过从业务结构来看,投行业务对营收贡献度最低,发展相对薄弱。Wind显示,自2023年以来,中邮证券仅完成2个股权融资项目,分别是邮储银行增发和中邮科技首发。按项目数量计,中邮证券在业内发展并不突出。
券商另类子公司发展模式生变
不过,从整个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券商另类子发展早已不仅限于科创板跟投。随着投资范围扩充,另类子已成为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直接投资的重要平台,覆盖股权投资、战略配售、基金投资等,为增厚公司业绩开拓了新的市场机遇。这其中又以股权投资业务为发展重点,不少券商都在致力于通过打造“投资+投行+投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这背后也是券商加强对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一种体现。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就投行业务发展,中邮证券一方面借助集团内部资源,以“投行+商行”“投行+保险”等协同业务模式,在客户信息、网点渠道、产品组合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另一方面也在强调深化一体化服务模式。
中邮证券董事长、总经理龚启华在今年8月的公开撰文中曾表示,要以差异化发展路径致力打造特色精品券商。其中,投行业务方面,提出要丰富投行+商行模式内涵,坚持债股并行,打造承揽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核心能力,邮银证保全面协同,深度服务一批优质央企战略客户,深耕特定领域、特定行业,形成专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融资与投资者、收购合并各方产融结合的桥梁。
不过,从行业情况来看,券商另类子的发展也并非一路坦途,目前行业内表现较为分化。根据中证协官网公示的证券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会员名单,截至2025年9月底,全行业107家券商共设立了84家另类子,多数业务范围是跟投“两板”。
一些较早切入股权投资等业务的券商另类子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比如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海通、银河证券、中信建投等公司通过“先股权投资,后战略配售或保荐上市”的模式,完成了多个投资案例。另有一些券商的另类子则还处在前期投入的阶段,净利润尚未回正。
整体来看,券商另类子业务深耕于一级市场,且更倾向于Pre-IPO策略,近两年市场环境的“逆风”,使其在投资上更为谨慎,整体扩张步伐放缓。根据执中ZERONE统计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证券业LP认缴出资金额为13亿元,而2024年上半年为17亿元。
此外,2024年以来,华西证券、国都证券、东北证券等多家公司都对旗下的另类子进行了减资,以优化资源配置。但也有财达证券等少数券商逆势加码,对另类子进行增资。
2024年初,曾有行业内人士发布研究论文称,另类投资虽业务多样,但国内另类投资机构多集中于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这与监管环境、市场认知、人员配备等另类投资市场发展的要素较缺乏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注册制的全面落地和REITs工具的推出,特殊机会投资、境外投资、并购重组、REITs等另类投资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排版:刘珺宇
校对:李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