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并于10月23日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下称“《公报》”),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多家券商首席分析师第一时间分享了学习体会。
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多位券商研究人士分享了《公报》的学习体会。
华福证券研究所所长任志强表示,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构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体系,明确了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主攻方向,又通过内需体系重塑与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构筑内生增长动力,更以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顶层设计应对复杂变局,最终形成了一套目标层层递进、政策相互协同、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完整行动纲领,为在不确定世界中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确定性路径。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关注到《公报》重提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刘郁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原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未提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在之后的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曾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及2022年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继续提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此次在‘十五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部分重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见经济建设在未来五年的地位之重要。”刘郁说。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也表示,会议新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将其置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之前,进一步凸显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在主要目标上,会议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细化为“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赵伟还提到,本次会议再度涉及短期经济判断,明确提出“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结合当前近3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的现实基础,全年实现 5%的经济增长目标具备相当坚实的支撑。
科技仍然是重要关键词
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统计了《公报》中的一些关键词出现次数,其中产业8次,科技创新6次,安全7次,消费2次,改革5次,开放3次,房地产1次,债务1次,金融0次。“将科技自立自强摆在了‘十五五’社会发展目标首要位置。”汪毅说。
《公报》中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华福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秦泰表示,这些要求意味着“十五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鼓励各主要科技创新领域实现前沿技术研发突破、追求尖端领先地位优势,在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持续赶超、谋求超越,以自主可控的尖端技术打破产业发展的瓶颈,获得更大的供给侧全球前沿科技竞争主动权。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则认为,关于科技创新,需要注意的两个细节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始创新”是相对于二次创新而言的,是指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创新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从而对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形成奠基性的、引领性的贡献。这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未来产业”的重视一脉相承。郭磊表示,目前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历史阶段,加强“原始创新”将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建立先行优势。
“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从科技自立自强,到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再到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其背后也蕴含着我们在相关前沿领域可能继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关注后续规划全文中涉及的行业。”刘郁表示。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
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对此,中信建投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周君芝表示,全会提到“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结合,说明政策或更加重视在长期维度上培育消费,而非聚焦短期消费刺激、以透支未来消费换取当下数据高增。因此以工代赈、发放补贴等或不被采用。未来消费提振之路着重三个方面:其一,创造新的生产供给,从而撬动新的就业;其二,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消除居民消费压力,打开消费空间;其三,财政投资着重人口结构、素质。
中金公司表示,“投资于人”短期提振需求,长期提升供给能力。从方向上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有多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社保扩覆盖面、提水平,如缩小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差距,灵活就业和中小企业社保降低缴费负担、做实缴费基数、提升保障水平;二是民生从重硬件到重软件;三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推进公共服务随人走、由常住地供给;四是降低三育成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提升生育直接和间接补贴水平,义务教育更重公平性,高中阶段提升普职比,大学阶段优质学位扩围和新兴学科增设;五是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的居家养老,将社区基础设施、三级诊疗和长护服务有机结合;六是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排版:王璐璐
校对:祝甜婷